第165章 公粮岁月里的人间烟火(2 / 4)

加入书签

彼伏,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欢快的交响曲。

码头的停靠处,早已被一条条木船挤得满满当当。

每一条木船一靠岸,同村的人便立刻一拥而上,迅地将船上装稻谷的麻袋搬到板车上,然后马不停蹄地朝着粮所仓库拉去。

而那些先到的木船,在板车队还未赶到时,就静静地停靠在远处,耐心地等待着,仿佛在诉说着这一场交公粮盛事的繁忙与有序。

江奔宇随着板车队终于来到了粮所站。

粮所站作为基层重要的民生部门,肩负着多重重要任务。

它不仅要负责收购农民交来的公粮,保障国家的粮食储备;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为企事业机关单位中吃商品粮户口的人员供应粮油;同时,更要为国家储存粮食,以预防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确保粮食安全。

在这计划经济年代,粮站无疑是“旱涝保收”

的国营企业单位,粮站的职工们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吃商品粮的户口,成为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

全县的每个公社都设有一座粮站。

在这农民种田交公粮的年代,每到秋征时节,便是粮站最为繁忙的时候。

秋征,即粮站在秋后收购公粮,而那农民们热火朝天交公粮的场景,更是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难忘的记忆。

六七十年代,农村实行着大呼隆集体生产劳动的模式,交公粮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的。

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年代,除了部分乡村有水道可以运输外,其他没有水路的乡村既没有平坦的公路,也没有汽车和拖拉机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交公粮全靠农民们一担担地肩挑。

交公粮的队伍中,生产队长总是打头阵。

他们在前面的稻箩里插上一面写有自己生产队名字的红旗,那鲜艳的红旗在阳光下迎风飘扬,仿佛是队伍的指引。

队长们挑着一担黄澄澄、金灿灿的稻谷,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在最前面,展现出领导者的担当与责任。

队伍中的青年人个个精神抖擞,他们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有的胸前还佩戴着一枚闪闪亮的伟人头像,那头像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象征着他们的信仰与热情。

他们肩挑着一担担稻谷,紧跟在队长身后,步伐矫健,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朝气。

俊俏的大姑娘和小媳妇们也毫不逊色,她们头戴崭新的草帽,遮挡住炽热的阳光,身上穿着白的确良褂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新秀丽。

扁担上搭着一条新毛巾,随时用来擦拭汗水。

她们挑着一担担稻谷,巾帼不让须眉,步伐轻盈而有力,迎头赶上队伍,成为交公粮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那些上了年纪的男劳力们,穿着黑不溜秋的二五短裤,肩上披一条老布大手巾,袒胸露背,虽然岁月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了痕迹,但他们依然挑着一担担稻谷,坚定地走在队伍的后面。

他们的步伐或许没有年轻人那么矫健,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稳与坚韧。

老话说:“秋夹着伏,热得哭。”

每到交公粮的时节,秋老虎总是肆虐,气温常常高达38度以上。

在阡陌纵横的小道上,交公粮的男女社员们挑着一担担沉甸甸的稻谷,却依然迈着稳健的步伐。

他们的队伍宛如舞动的龙灯,一队接着一队,一拨接着一拨,在田野里、山路上蜿蜒前行,蔚然壮观,成为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烈日下,大家个个挥汗如雨,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浸湿了衣衫。

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笑逐颜开。

因为他们深知,这一担担稻谷不仅是自己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更是对国家的贡献。

大家干劲倍增,你追我赶,谁也不甘心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