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藻株(2 / 3)

加入书签

,共生组小米的叶绿素含量比普通组高5,她兴奋地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可没过几天,意外出现了——共生组的小米叶片上开始出现蚜虫,虽然数量不多,但比普通组明显更多。

“难道是藻株分泌物吸引了蚜虫?”

叶之澜蹲在田里,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一只蚜虫,放在载玻片上观察。

萧凡得知后,立刻从实验室带来藻株分泌物样本,和叶之澜一起做实验。

他们将分泌物涂在普通小米的叶片上,现蚜虫果然更愿意停留在涂有分泌物的叶片上。

“这可不行,刚解决藻株活性问题,又遇到虫害。”

叶之澜有些沮丧,萧凡却盯着显微镜里的藻株分泌物,忽然眼睛一亮:“你看,分泌物里除了营养物质,还有一种透明的多糖,说不定我们可以提取这种多糖,看看能不能反过来驱避蚜虫?”

两人立刻行动起来,从藻株培养池里收集大量分泌物,通过离心、过滤等步骤提取多糖。

当他们将提取出的多糖稀释后,喷洒在有蚜虫的小米叶片上,奇迹生了——不到半小时,叶片上的蚜虫就开始陆续爬走,第二天再去观察,蚜虫数量减少了8o。

“原来藻株自己就有‘防御武器’!”

叶之澜惊喜地喊道,萧凡笑着补充:“这不仅解决了共生系统的虫害问题,还能研出天然驱虫剂,以后村民种庄稼,就不用再用化学农药了。”

就在他们忙着完善共生系统时,嘎查村和非洲的藻株反馈陆续传来。

王大爷在电话里说,寄回去的杂交藻株“颜色比以前更绿,泡出的药液喝着也不涩了”

;穆萨则来照片,照片里的非洲杂交藻株在高温下依然保持着饱满的绿色,村民们用新藻株泡的药液,效果比之前好了不少。

萧凡将这些反馈数据整理好,上传到电脑里,看着屏幕上两组来自不同大陆的数据曲线逐渐重合,忽然觉得,是时候搭建一个跨洲的科研数据库了。

“现在嘎查村和非洲都有了藻株应用数据,但这些数据散在各处,没法共享。”

萧凡拿着数据报表,和叶之澜讨论,“如果我们能搭建一个开源数据库,把各地的藻株基因序列、气候参数、应用效果都放进去,其他研究团队就能直接用,不用再从零开始。”

叶之澜立刻表示赞同,还提出要邀请国内高校的生物科研团队和穆萨一起加入,让数据库更全面。

搭建数据库的过程并不容易。

非洲的网络不稳定,穆萨只能每周趁着镇上信号好的时候,用卫星电话传输数据,每次传输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不同团队的数据格式不统一,叶之澜熬夜编写数据转换程序,眼睛熬得布满血丝;有时为了一个基因序列的标注问题,萧凡还要和高校的教授开视频会议,反复确认细节。

小宇知道他们在忙数据库的事,每天放学都会来实验室帮忙,萧凡便教他如何给数据分类,叶之澜则教他用简易的图表软件画数据曲线。

有天小宇拿着自己画的“小米生长曲线图”

跑过来,骄傲地说:“萧叔叔,你看!

共生组的小米长得比普通组快多了!

以后我也要当科研人员,帮大家种出更好的庄稼!”

三个月后,“跨洲藻株科研数据库”

正式上线。

萧凡和叶之澜在实验室里,通过卫星网络和穆萨、高校团队一起,完成了数据库的第一次数据更新。

屏幕上,来自嘎查村的藻株基因序列、非洲的土壤参数、国内实验室的培养数据整齐地排列着,像一串跨越山海的密码,连接起不同大陆的科研力量。

叶之澜看着数据库页上“开源共享,助力全球藻株本土化”

的标语,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