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藻株(1 / 3)

加入书签

藻株新程:基因里的跨洲密码

实验室的无菌操作台泛着冷白的光,叶之澜小心翼翼地用移液器吸取微量藻株基因片段,滴入装有缓冲液的离心管中。

管壁上的水珠折射着pcr仪的橙红色指示灯,映得她眼底也泛起一层细碎的光。

萧凡站在旁边,手里攥着穆萨刚来的非洲藻株活性报告,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纸上“高温环境下活性下降2o”

的字样。

“第一次杂交的藻株样本,细胞壁破裂率还是太高。”

叶之澜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按下启动键,机器嗡鸣声瞬间填满了不大的实验室,“我调整了三次培养基渗透压,还是没找到最佳值。”

萧凡走过去,将报告摊在操作台上,指着非洲土壤的ph值数据:“你看,非洲那边土壤偏碱性,咱们之前用的嘎查村藻株,本来就更适应中性土壤,再加上高温,活性自然受影响。

或许可以先从土壤适配性入手,再做基因编辑?”

叶之澜点点头,伸手拿过显微镜下的载玻片——那是穆萨寄来的非洲本地藻株样本,细胞壁比嘎查村的藻株更厚,像裹了一层坚硬的铠甲。

“这种本地藻株能扛住高温,但药效成分含量比咱们的低15。”

她调出电脑里的基因序列图,指着其中一段高亮区域,“如果能把嘎查村藻株的‘高药效基因’和非洲藻株的‘高温抗性基因’拼在一起,说不定能行。”

接下来的半个月,实验室成了两人的“战场”

白天,他们在无菌室里反复调试基因编辑的酶浓度,离心机、电泳仪连轴转,有时忙得连午饭都忘了吃,只能啃几口提前备好的面包;晚上,萧凡对着电脑分析非洲的气候数据,叶之澜则整理嘎查村村民反馈的藻株药液效果,对比不同温度下的药效差异。

有天凌晨三点,叶之澜突然从椅子上跳起来,指着电泳图里的一条清晰条带:“萧凡!

你看!

这次的基因片段整合成功了!”

萧凡揉着通红的眼睛凑过去,看清条带的瞬间,疲惫一扫而空——那条代表“杂交藻株”

的条带,亮度均匀,没有杂带,意味着第一次基因编辑尝试,终于有了成果。

他们立刻将培育出的3组候选杂交藻株分装,一组留在实验室观察,另外两组分别寄往嘎查村和非洲。

寄往嘎查村的包裹里,叶之澜特意放了一张手绘的“藻株活性观察表”

,上面用简单的图画标注了“藻株颜色(绿色黄绿色黄色)”

“培养液清澈度”

等观察项,方便村民记录。

寄往非洲的包裹则附了萧凡写的详细说明,教穆萨如何用简易的ph试纸检测培养液酸碱度,确保藻株培养环境稳定。

等待反馈的日子里,两人没闲着,而是启动了“藻株共生种植系统”

的试验。

在嘎查村村委会的支持下,他们划出2亩肥沃的土地,分成“藻株-小米共生组”

和“普通小米组”

萧凡带着村民翻地时,特意在共生组的土地里埋了浅水管,这些水管连接着旁边的藻株培养池,能将含有藻株分泌物的培养液缓慢滴灌到小米根系周围。

“藻株产生的氧气能让小米根系更达,小米根系分泌的有机物又能喂饱藻株,这是双赢。”

萧凡一边调整水管的滴灌度,一边给围过来的村民解释,扎西阿妈听得认真,还时不时用藏语翻译给其他老人听。

叶之澜则负责监测两组小米的生长数据。

每天清晨,她都会背着装有叶绿素检测仪、卷尺的背包去试验田,先测量小米的株高,再用检测仪对着叶片读数。

第一天的数据显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