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草甸之生(2 / 3)

加入书签

然骆马会钻进去啃食新种的牧草。”

林夏递过来一瓶氧气瓶:“先吸点氧吧,你脸色太难看了,高原上可不能硬扛。”

萧凡接过氧气瓶,吸了几口,感觉胸口的闷痛缓解了些,又拿起工具继续工作:“等围封区完工再说,骆马已经等不起了。”

第二天清晨,引水渠的挖掘工作启动了。

队员们顶着寒风,在草坡上挖渠,铁锹碰到石头出“叮叮当当”

的声响。

迭戈的科考站队员也来帮忙,附近村庄的牧民听说要恢复草甸,也主动带着自家的骆马赶来,帮忙搬运材料。

“我们知道过度放牧不对,可没有牧草,我们也活不下去,”

牧民领握着萧凡的手,“要是草甸能恢复,我们愿意把牛羊迁到更远的地方。”

接下来的五天,队员们和牧民们一起,不仅完成了核心区的围封,还修好了三条引水渠,把山上的冰雪融水引到草甸,在围封区里补种了五千多平方米的牧草。

每天清晨,萧凡都会去检查牧草的芽情况——看着嫩绿的芽尖从改良土里钻出来,他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了下来。

第五天下午,迭戈拿着土壤检测仪跑过来,脸上带着笑容:“我们检测了围封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5升到了42,湿度也达到了牧草生长的适宜范围,种子的芽率过了8o!”

萧凡跟着迭戈来到围封区,果然看到嫩绿的牧草芽铺满了地面,像一层薄薄的绿毯,引水渠里的融水缓缓流淌,滋润着干涸的土地。

更让人惊喜的是,骆马群也有了变化。

它们不再在沙化区边缘徘徊,而是在围封区外安静地等待,母骆马低头啃食着边缘的牧草,幼骆马则在一旁玩耍,偶尔还会抬起头,好奇地打量着围封区里的新绿。

“它们知道这里在变好,”

迭戈笑着说,“以前它们看到人就会跑,现在已经愿意靠近我们了。”

离开骆马谷的前一天,萧凡在草甸核心区的引水渠旁,埋下了第二十二块“共生晶碑”

碑体正面刻着牧草和骆马的图案,背面的文字是他和迭戈、牧民领一起写的:“围封护草,引水润土,草甸的新绿里,藏着骆马的未来。”

牧民领送给萧凡一个用骆马毛编织的小毯子,上面绣着草甸和雪山的图案:“这个毯子能抵御高原的寒风,就像我们的约定,无论以后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一起守护这片草甸。”

“探索号”

驶离智利港口时,萧凡站在甲板上,望着那片逐渐远去的安第斯山脉。

雪峰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骆马谷的草甸像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群山之间,骆马群的身影在草甸上若隐若现,显得格外安宁。

林夏走到他身边,递给她一杯热奶茶:“下一站是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林,科考站的拉齐奥说那里的猴面包树因为非法砍伐和干旱,大片枯死,我们在非洲草原用的储水技术,或许能帮到它们。”

萧凡接过热奶茶,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

他翻开拉齐奥来的资料,照片上的猴面包树林一片死寂,粗壮的树干被拦腰砍断,树桩上还留着斧头的痕迹,地面上积着厚厚的沙土,只有零星几棵小树还顽强地生长着。

“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是特有物种,全世界只有这里有,”

他说着从背包里拿出笔,在资料上画起了设计图,“得先设立防护区,阻止非法砍伐,再在猴面包树根部挖储水坑,铺上保水膜,收集雨水和融水,同时补种幼苗,恢复树林生态。”

林夏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笑着说:“你这刚从高原下来,又开始琢磨猴面包树的事了,就不能给自己放个假吗?”

萧凡抬起头,眼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