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草甸之生(1 / 3)
共生晶语:安第斯山的草甸之生
“探索号”
绕过南美洲最南端时,甲板上的风带着高原特有的凛冽。
萧凡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安第斯山脉轮廓,手里攥着迭戈寄来的牧草样本——枯黄的草叶脆得像纸,一折就断,根部还沾着细碎的沙粒,凑近能闻到一股干燥的土腥味。
林夏拿着气压计走来,指针在低压区反复跳动:“迭戈说高山草甸的海拔太高,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6o,你们上去的时候得带好氧气瓶,别逞能。”
萧凡接过气压计,目光落在资料里标注“骆马谷”
的区域:“这是最后一片有野生骆马活动的草甸?”
“对,”
林夏调出无人机影像,“谷里还剩不到五十只骆马,上个月又有三只幼骆马因为找不到牧草饿死了,草甸沙化区还在往中心扩,再这样下去,骆马就要迁移到更危险的悬崖地带了。”
三天后,“探索号”
在智利北部的小港口停靠,换乘越野车往安第斯山脉行驶。
随着海拔不断升高,窗外的植被渐渐从灌木变成低矮的草本,最后只剩下零星的枯黄牧草。
抵达骆马谷科考站时,迭戈正站在门口等待,他的脸颊因为高原反应泛着红,手里拿着一张草甸退化对比图:“你们看,五年前这里还是齐腰深的牧草,现在连脚踝都盖不住,沙化区的土壤保不住水,一场暴雨就能冲垮一片草坡。”
跟着迭戈往草甸深处走,脚下的土地越来越松软,时不时会陷入没过脚背的沙土里。
沿途的景象让人心头沉重:原本该连绵的绿色草甸,此刻布满了裸露的沙斑,像一块破洞的地毯;几株顽强的针茅歪歪斜斜地立着,叶片上积满尘土;远处的骆马群在沙化区边缘徘徊,瘦骨嶙峋的身影在风中显得格外单薄,幼骆马紧紧跟在母骆马身后,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
“以前雨季的时候,草甸上能看到成群的蝴蝶,现在连蜜蜂都很少见了,”
迭戈蹲下身,抓起一把沙土,“这些沙土原本是肥沃的黑土,过度放牧把草根啃光了,风一吹就变成了沙。”
抵达草甸核心区时,夕阳正把安第斯山脉的雪峰染成金色。
萧凡抬头望去,核心区的牧草虽然比边缘茂密些,但也只是稀疏的一层,不少地方已经露出黑色的底土。
他用铲子挖开地面,现土壤里的草根少得可怜,只有少数须根还残留着一点生机。
“得先围封核心区,”
萧凡站起身,拍掉手上的沙土,“用围栏把沙化区和核心区隔开,禁止骆马和牛羊进入,再用改良土补种牧草,同时修引水渠,把山上的冰雪融水引到草甸,改善土壤湿度。”
老周和陈禾立刻开始搬运围栏材料,林夏则跟着迭戈去测量引水渠的路线,萧凡拿着卷尺,在地面上画出围封区域:“围栏要修两米高,每隔十米立一根水泥柱,防止骆马撞坏,围封区里按3:2:1的比例混合黑土、腐殖土和草木灰,铺在沙化区,厚度至少三十厘米,再撒上耐寒的针茅和羊草种子。”
当天下午,围封工作就开始了。
高原的紫外线格外强烈,队员们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红,加上缺氧带来的头晕,每走一步都格外艰难。
“小心点,前面有流沙!”
迭戈突然喊道,只见老周脚下的地面突然塌陷,半个身子陷进了流沙里。
萧凡立刻冲过去,和队员们一起拉住老周的手臂,慢慢把他拽出来:“流沙区要做标记,绕开施工,等补种牧草后再慢慢固定土壤。”
直到傍晚,第一段围栏才搭建完成。
萧凡靠在水泥柱上,大口喘着气,缺氧让他的胸口隐隐作痛,却还是强撑着检查围栏的牢固度:“围栏一定要拉紧,不能有缝隙,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