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盐潮笺冬藏(2 / 3)

加入书签

罐放在盐母棚的火盆边,徐老人翻抄本时,现夹页里有张麻纸,是民国时盐工记的《藏种要诀》:"

稻种需三晾三藏,晾时要见冬至日头,藏时要垫盐晶苦楝皮,忌与油、碱同放。

"

他拍了下大腿:"

差点忘了晾种!

冬至的日头最烈,晒过的稻种才不爱霉。

"

众人把稻种倒在竹席上晒,日头洒在稻种上,泛着金辉,风一吹,稻种"

沙沙"

响,像在说话。

妹妹蹲在席边捡碎稻壳,突然现席下埋着个小竹篮,篮里装着些干苦楝叶和烟骨粉,篮底刻着"

补藏"

二字。

"

这是备用的防蛀药!

"

她举着篮子喊。

晒到日头偏西,徐老人用手捻了捻稻种,种皮脆,才让收进竹匣。

"

得把匣放回原处。

"

他指着稻种堆,"

老盐工藏在这儿,就是因为这儿离盐母近,盐气重,稻种不容易受潮。

"

萧凡把竹匣往深处塞,指尖碰着个硬东西,扒开稻种一看,是块青石板,板上刻着"

来年丰"

三个字。

"

这是老盐工的念想啊。

"

徐老人摸着石板笑,"

守着盐田的人,哪年不盼着来年丰收?这些藏种的法子,都是盼丰收的心思熬出来的——知道稻种金贵,就想出盐晶防蛀;知道冬浸芽壮,就刻下刻度记日子。

"

过了三天,萧凡去盐母棚看鱼,现罐里的鱼浮上来吐泡泡,尾鳍拍得水面响。

"

棚里太干了。

"

徐老人往地上洒了些水,鱼才沉下去。

他翻抄本时,在新的一页写下:"

冬至藏稻种,以盐晶苦楝皮衬匣,陶缸浸种掺烟骨粉,鱼苗可测潮湿度,记于冬藏。

"

冬至后第一场雪落时,仓房的稻种被盖得严严实实,陶缸里的水换了新的,鱼罐在盐母棚里安稳地浮着。

妹妹数着鱼尾鳍上的环纹,数到一百二十道时笑了:"

它又长新纹了,是不是知道明年能好好芽?"

徐老人坐在火盆边烤盐饼,饼香混着苦楝叶的味飘满棚。

"

它知道。

"

他指着窗外的盐田,雪落在冰上,像铺了层银,"

这盐田的事,鱼知道,稻种知道,老盐工们留下的竹匣、陶缸也知道。

只要冬藏做得细,开春撒下种,就等着稻子往高长。

"

萧凡望着棚外的雪,雪片落在盐母晶石上,融成小水珠往下淌,滴在地上的盐粒上,晕开个小圈。

他突然觉得,所谓冬藏,不只是藏稻种,是藏着盐田的生机——苦楝皮护着种,烟骨粉防着虫,连鱼都在帮着看潮湿度,就盼着立春后一声响,芽从土里钻出来,又是一年新绿。

妹妹突然喊:"

鱼跳起来了!

"

罐里的鱼蹦出水面,落下时溅起的水花打在抄本上,晕开个小湿点。

徐老人笑着把抄本合上:"

它是在等开春呢。

等雪化了,卤水暖了,咱们就把稻种撒下去,让它看着稻苗长。

"

冬风带着雪粒掠过盐田,仓房的门被吹得轻轻响,像在应和。

萧凡知道,这故事还长,等立春浸种时,说不定又能在陶缸底摸着老盐工留的东西,是包烟骨粉,或是片苦楝皮,都记着冬藏的规矩——只要有人把这些规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