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训勉仪式(2 / 4)

加入书签

   “姓名周文彬,籍贯苏州府,报考儒家学堂教谕?”

    吏部主事手持毛笔,仔细核对名册上的信息。

    “没错,周先生,您的住处安排在东厢房第三间,明日卯时将有马车接您前往皇城参加训勉仪式。”

    周文彬拱手作揖,眼中难掩激动:“多谢大人费心,能为大明教化西域尽一份力,是晚生毕生所愿。”

    他自幼饱读诗书,深知文化传承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此次听闻朝廷要在中亚行省兴办皇家学院分院,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前来。

    在他看来,将中原的儒家文化传播到西域,远比在江南乡下做个私塾先生更有意义。

    与周文彬一同前来的还有格物工匠李铁山,他来自应天府的工部作坊,擅长铸造火器与修建水利设施。

    李铁山拍着自己的藤箱,声音洪亮道:“大人,俺这箱子里装的都是改良后的水车图纸,还有火器零件的模型,到了中亚行省,保管能用得上!”

    他此前曾参与过京城铁路的修建,对火车的构造了如指掌。

    此次主动请缨前往中亚,便是想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带到那里,帮助当地百姓改善生活,同时也为大明军队稳固边防提供支持。

    兵法堂的报名者赵烈则是一身戎装,他出身于北平卫的军户家庭。

    赵烈对身旁的同伴说道:“此次前往中亚,不仅要教当地驻军演练阵法。

    更要协助朝廷安抚民心,让那些西域部落知道,大明不仅有强大的军队,更有仁厚的治理。”

    也明白单纯依靠武力无法长久地统治一个地区,只有让当地百姓认同大明的文化与制度,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经过数日的接待,前来报到的人才已达两千余人,远超朝廷最初预计的名额。

    吏部将这些人才按照专业分为儒家、格物、兵法、杂学四组,每组选出十名代表。

    准备在训勉仪式上向皇孙朱雄英汇报各自的规划与想法。

    训勉仪式当天,皇城太和殿前的广场上旌旗招展,气氛庄重。

    两千余名人才身着统一制作的青色长袍,整齐地排列在广场上。

    辰时整,随着一阵清脆的钟声响起,皇孙朱雄英身着明黄色龙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缓步走出太和殿。

    “参见皇孙殿下!”

    众人齐声跪拜,声音响彻云霄。

    朱雄英抬手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