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难倒东吴使,表兴北伐师(2 / 6)

加入书签

p>诸葛亮屡使人敦促,好多时未见到来,张温疑问道:“尚待何人?”

诸葛亮答言益州学士秦宓。既而秦宓至,张温即笑问道:“君为益州学士,究竟所学如何?”

秦宓正色道:“蜀中三尺童子,尚皆就学,何况我辈?”

张温接问道:“君既宿学,必知天文,天可有头否?”问得无谓。

秦宓随口答一“有”字。张温问在何方?

秦宓答道:“天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可知西方有头。”

张温问天有耳否?

秦宓又答道:“天处高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天无耳,如何得闻?”

张温问天有足否?

秦宓复引《诗》言,“”天步艰难”一语,证明有足。

张温又问天有姓否?

秦宓答言姓刘。

张温问秦宓如何知晓?

秦宓答称天子姓刘,可以推知。随口道来,都成妙谛。

张温复说道:“日生于东,”

秦宓不待说毕,就接口道:“日虽东升,至西必没。”说得张温瞠目结舌,不敢再言。

秦宓却把天道盈虚,转诘张温,张温无词可答,急得汗流浃背,满面生惭;还是诸葛亮替他排解,方勉强饮了数杯,逡巡告别。

诸葛亮复令邓芝偕行,既至武昌,请张温先去报告给孙权,然后邓芝方才进内宫觐见,孙权与邓芝语道:“如果天下太平的时候,两个君主分别统治,不是很快乐吗。”

邓芝直答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如果魏国灭亡之后,大王还未深识天命。那为君之人就各自去光大自己的仁德,为臣之人各自竭尽自己的忠诚,而为将之人则握棰擂鼓,争战才刚刚开始。或当再起战争,必待统一以后,方得太平致治哩。”

孙权闻言,大笑道:“君何诚款乃尔!”因厚礼送归。嗣是吴蜀又往来如初了。总结一笔。

惟魏主曹丕,闻得吴蜀联盟,自知不妙,便召群臣商议,即欲起兵伐吴。

侍中辛毗进谏道:“吴楚之人,险僻难驭。以道德取胜,他们自然臣服;如果道德衰败,他们自会叛离。这种情况并不始自今日,古人就把他们视为心腹大患。而今陛下拥有天下,那些对您不敬的人,能长久么?

从前南越尉佗称帝,公孙述号称天子,结果时间不长,要么臣服,要么被杀。为什么呢?正是因为违背大道,所以不会长久保全。而拥有大德,则无人不心悦诚服的。方今天下刚刚有所平定,土地空旷,人口稀少。即便决定好庙算之策,到出兵时还是要心怀忧虑,而今庙算之策都没做好,臣实在不见其利。

先帝多次率领精兵南下,但只是打到江边就返回。而今,军队并没有比过去增多,但还要效仿过去一样出师,是不易取胜的。现在的上策应当是,依照范蠡的办法,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依照管仲的成法,治理国事;再效法赵充国的屯田方法,申明孔子的安抚远方的政策。如果这样,十来年以后,现在的强壮之人,那时仍年轻力壮,儿童也已长大,到时人都可以参战,百万居民,都深明大义,官兵都竭力为国奋战。到时用兵,则无往不胜了。”

十年为期,并非迂言。曹丕雄心勃勃,十个月且不肯待,怎肯待至十年以后?

曹丕地说道:“按照你的意思,我还要把敌人交给子孙去解决?”

辛毗回答道:“过去周文王把商纣交给武王来对付,正是深知时势。如果时势不利,可以容忍一时。”

曹丕甚感不满,当下叱退辛毗,进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镇许昌。此为司马氏篡魏之兆。

听说曹丕多亲弟,又有长子,为何不嘱子弟监国,却叫司马懿留守?

说来又有特别原因,可得就此补叙:曹丕之弟曹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