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正派的人物也毁于话多(3 / 5)

加入书签

bsp;“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就把我们的故事继续讲下去吧。”

    她轻轻合上信纸,低声说:“我会的,一直讲下去。”

    风吹过,槐花落在她的肩头,像是岁月深处的回应。

    南锣鼓巷依旧安静如初,街道两旁的老屋依旧斑驳陈旧,但在这片土地上,一段段尘封的记忆正被唤醒,一个个平凡却伟大的故事正在流传。

    属于李振国和王秀兰的时代,早已落幕。

    但他们用一生坚守的信念,仍在继续生长。

    就像春天里的槐树,年复一年,开出新的花朵,结出新的果实。

    南锣鼓巷的春天,从未真正结束。

    林淑芬站在南锣鼓巷的街头,望着夜色中的老胡同。路灯昏黄,照在青石板上,泛出柔和的光晕。街边的槐树已经开满了花,风一吹,花瓣轻轻飘落,像极了当年王秀兰走时那场雪。

    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气,也夹杂着旧时光的味道。

    自从《战火与记忆》出版后,她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快了许多。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不断,有年轻人想了解那段历史,也有老兵寄来自己的回忆录手稿,希望她能帮忙整理出版。还有一些纪录片导演、作家找上门来,想要将李振国和王秀兰的故事搬上荧幕。

    可林淑芬心里清楚,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重要的,是让那些沉默的人开口说话,是让更多人意识到,历史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生活,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她决定组织一次“口述历史”活动,邀请全国范围内愿意分享的老兵、老干部、老工人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并由志愿者记录整理,最终汇编成册。

    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一些高校的历史系教授主动参与策划,几位年轻的纪录片导演也表示愿意无偿拍摄素材。更有不少大学生志愿者踊跃报名,他们说:“我们不想只从课本里知道过去,我们要听他们亲口讲。”

    活动筹备期间,林淑芬常常熬夜整理资料。有时翻到王秀兰留下的日记,她会停下手中的笔,静静读一会儿。那些文字朴素而真挚,像是穿越时空的低语,在耳边轻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温度。

    有一次,她在一本笔记本的夹页中发现了一张照片。那是王秀兰年轻时的模样,穿着一身军装,神情坚毅。背面写着一句话:

    “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请记得我曾为它燃烧过。”

    那一刻,林淑芬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她终于明白,自己为何要如此执着地做这件事??不只是为了完成王秀兰的遗愿,更是为了不辜负那个时代所有默默无闻却坚定前行的人们。

    几个月后,“口述历史?铭记行动”正式启动。第一站选在了北京,地点就设在南锣鼓巷的纪念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