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正派的人物也毁于话多(2 / 5)
辜负那个时代所有默默无闻却坚定前行的人们。
几个月后,“口述历史?铭记行动”正式启动。第一站选在了北京,地点就设在南锣鼓巷的纪念馆内。那天来了很多人,有学生、记者、老兵家属,还有几位年迈的老战士。
其中一位老人,名叫赵德胜,八十多岁,是当年李振国的老战友。他拄着拐杖走上讲台,声音有些颤抖,但眼神依旧明亮。
“我跟李振国认识是在朝鲜战场上。”他说,“那时候我们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什么都不怕,只知道往前冲。后来他负伤回国,我们就分开了。”
他停顿了一下,仿佛在回忆什么,然后继续说道:“我一直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活着的人,一定要把死去的人记住。’”
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今天,我来了。”赵德胜的声音有些哽咽,“我想告诉他,我没有忘记,我们都没有忘记。”
说完,他朝纪念馆中央的李振国画像深深鞠了一躬。
林淑芬站在台下,泪水模糊了视线。她知道,这一刻,是对李振国与王秀兰最好的告慰。
活动结束后,林淑芬收到了一封来自东北的信。寄信人是一位九旬老人,名字叫刘玉兰。她在信中写道:
“我年轻时曾在东北军工厂工作,那时认识了一位姓李的同志,他经常来我们厂检查安全情况。每次来,他都会带些糖果给我们孩子吃。我很敬佩他,因为他总是那么认真负责,从不摆架子。听说他后来牺牲了,我一直很难过。看到你们的活动,我想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也许对你们有用。”
林淑芬看完信,久久不能平静。她没想到,李振国的影响竟然如此深远,甚至波及到了他生前未曾提及的地方。
她立刻回信,邀请刘玉兰参加接下来的“口述历史”活动,并亲自安排了采访团队前往东北。
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铭记行动”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开始自发组织类似的访谈活动,老人们的故事被一一记录下来,成为珍贵的历史档案。
林淑芬也因此变得更加忙碌。她白天奔波于各地,晚上还要整理材料、撰写文章。有人劝她歇一歇,她却笑着说:“我不累,只要还能动,我就要把这件事做下去。”
某天夜里,她独自坐在南锣鼓巷的院子里,抬头望着满天星斗。月光洒在槐树枝头,微风拂过,带来一阵阵清香。
她忽然想起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王秀兰躺在病床上,问她:“淑芬啊,你有没有觉得这世界变化太快了?”
现在,她终于有了答案。
世界确实在变,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比如信仰,比如爱,比如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她拿出王秀兰留下的那封信,再次细细阅读: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