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封赏,以及昭勋阁二十四功臣?!(4 / 9)

加入书签

p;钦哉!

    故兹敕谕,咸使闻知。”

    诏书并不长,也就念了不到二十息。

    相当简短!

    恐怕就连江昭遭人行刺,官家颁下来予以安抚的安抚诏书,都不止念了二十息。

    不过,短,并不意味着就不重要。

    仅是一刹,文武百官便已齐齐议论起来。

    事实上,这一篇诏书相当之“重”。

    通篇讲下来,其实就一句话——江昭,拓边第一功臣!

    从未并未入边南征的大相公,位列拓边第一功臣。

    这么一讲,似乎是有点过于“草率”。

    但实际上,这并不让人意外。

    无论是入边征战的顾廷烨、王韶,亦或是一干边疆武将、文武百官,心头都有此预料。

    或者说,从江昭“暂理国政”的那一刻起,拓边第一功臣就已经有了人选。

    究其缘由,无非有三:

    其一,江昭是暂理国政,支撑大局的人。

    自古及今,功过评定都并非是单纯以“杀敌多少、夺地几许”为唯一标准。

    无论何时,一国之命脉都是在大后方。

    杀敌夺地,自是一等一的重要。

    可粮草军需、内政稳定、财政供给、地方协调、情报汇总、决策辅助.其重要性也一点不差。

    统筹兼顾、调度一切,就通常来说,这是君王的功绩。

    以往,熙河、熙丰、燕云三次开疆拓土,官家赵策英都在京中,这一部分功绩自然是都落到了先帝和官家的手上。

    可如今,官家御驾南征,大相公暂理国政,统筹兼顾,调度一切。

    这一部分功绩,自然也就落到了大相公江昭头上。

    其二,南征武将并未有“赫赫功绩”。

    君王南征,注定了一切目光的重点不会是武将。

    就算是有开疆拓土、灭交趾国的功绩,其功绩核心也一定是南征的官家赵策英。

    凡是南征的武将重臣,除非是有“救帝扶龙”的超规格功绩,否则都注定会“黯淡无光”。

    一样的功绩,绝对会被官家“抢走”不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