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边疆大捷!(3 / 10)

加入书签

地步,也即耶律仁先说的“三步策略”。

    几句话,无一例外,都是经验之谈。

    特别是一万铁骑居于东西两翼,几乎是绝对性的经验总结。

    雁门谷的两翼并不像谷底一样平坦,反而是相当陡峭。

    这也就使得,布兵过重并不能产生太大的成效。

    一方五千骑兵,万余步兵,算是经验性的合理搭配。

    此外,先锋探路,往往会带上一些灭火、填坑的东西。

    昔年,李谅祚受火墙阻隔,不幸丢命,主要是其没有任何破去火墙的准备,视野也不行,唯有硬冲。

    一般来说,但凡是有点准备,火墙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大坑、铁钉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旦有了准备,陷阱的威胁就会相当有限。

    五千骑兵垫底,则是为了防止有小规模敌军提前绕后包抄,形成左右夹击之势。

    通常来讲,一旦做到了“三步策略”,通过雁门谷无非是伤亡几十人、几百人、上千人的区别。

    “至于破去雁门关,臣以为可让一部分大军拖住周人主力军,余下一些士卒夺取小型关隘,通过小型关隘过雁门关,沿途摧毁良田。”

    “如此一来,若雁门关主力军调兵拱卫良田,则主力兵力减少,可尝试设计破关;若雁门关主力军不退兵,则良田尽毁,边疆难以丰收。”

    此次,辽国大军南征,本质上就是为了“阻挠”变法。

    阻挠变法的法子无非两种:

    一是长期消耗。

    一旦长期消耗,就肯定得大肆耗费钱财,大周为了支持边疆,就不得不减少变法钱粮的支出,让本该用于变法的钱粮变为边疆粮草。

    变法的钱袋子被抽走,自是难以实行下去。

    二是打断变法节奏。

    边疆告急,皇帝和变法者必须优先处理军政,本是专注于推动变法、解决地方阻力的精力就会被分散大半,变法进程被迫“暂停”,保守派也就有了机会。

    一旦涉及变法派和保守派的扯皮问题,那辽国南征的目的也就算成功达成。

    两种法子,辽国不太敢长期消耗,自是唯有选择第二种。

    让铁骑成功南下,变法自会暂停!

    耶律仁先的见解,主要是先让一部分铁骑成功南下,大肆破坏,起到声势浩大的效果。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