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借力(1 / 3)

加入书签

江泉市的天空,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酝酿着一场久未降下的甘霖,又似映射着市政府大楼内某种沉重而胶着的气氛。自周海洋书记那份措辞鲜明的批示下达后,整栋大楼仿佛被投入一颗无声的惊雷,表面的秩序井然之下,是无数心思的暗流汹涌、重新站队与权衡算计。副市长秦风,这位身处风暴眼的年轻干部,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地感知到这短暂“势能窗口”的珍贵与紧迫。他深知,在政治生态中,上级支持的“势”如同潮汐,有涨有落,必须在高潮时果断出击,将无形的威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制度成果。

他没有选择直接攻击赵达康的核心利益地盘,那无异于过早暴露战略意图的正面强攻,风险极高。他需要一个切入点,一个看似技术性、程序性,却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为最终揭开雾江黑幕提供合法利器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那份被赵达康派系以“加重企业负担”、“影响招商效率”为由,在市发改委档案柜里尘封近半年的《江泉市政府投资项目全周期环境审计监督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这份文件,其核心在于建立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刚性环保审计链条,特别是引入“重大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估”与“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责任追溯”机制。它如同一把精心锻造的钥匙,若能顺利推出,不仅能从制度源头遏制“先上车后补票”、“先污染后治理”的顽疾,更能为周文、刘玉凤他们正在秘密进行的雾江码头污染调查,打开一扇合法合规、堂而皇之的“调查之门”,使暗中取证转为明面审查。

行动在悄无声息中布局。秦风并未大张旗鼓,而是指示秘书杨小波,以市发改委名义草拟了一份简明扼要的“关于提请审议《环境审计监督实施细则》的说明”。说明紧扣“落实上级环保督察精神、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高度,并巧妙附上周海洋书记关于文旅项目“特事特办、不得推诿”的批示摘要作为最强有力的由头,正式提请将此项议题列入近期市政府常务会议程。

这份薄薄却重若千钧的文件,被径直送至市政府秘书长周伟的案头。周伟,作为赵达康的核心心腹,看到文件标题和附件的瞬间,眉头便紧紧锁住。他本能地想要按下,但目光触及周海洋那熟悉的笔迹和严厉的措辞,心头猛地一沉。他不敢擅专,立刻拿起文件,脚步匆匆地迈向市长办公室。

“市长,您看这个…发改委那边又把环保审计的细则翻出来了,这次还…还引用了周书记的批示精神。”周伟将文件轻放在赵达康宽大的办公桌上,语气带着谨慎。

赵达康扫了一眼文件,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哼!秦风这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周海洋支持的是文旅项目,跟这个环保审计有屁关系!他想借题发挥,试探我们的底线,搅乱局势!”

“那…您的意思是?”周伟躬身询问。

“压下去!找个理由,就说近期议题已满,或者需要更充分的基层调研论证!”赵达康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语气斩钉截铁。

然而,就在周伟应声欲退之时,赵达康桌面的红色保密电话突兀地响了起来。赵达康瞥了一眼来电显示,神色微变,迅速拿起听筒。电话那头,传来市委书记周海洋秘书平和却不容置疑的声音:“赵市长,周书记关心文旅项目配套政策体系的完善情况,特别是环保领域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设。书记提醒,如果有什么相关的制度性议题,可以抓紧安排上会讨论,争取形成政策合力,确保项目健康推进,体现市委的决心。”

电话简短,目的明确。周海洋虽未直接点名环保审计细则,但“环保领域长效监管机制”这个指向,结合那份刚刚送来的文件,意图已昭然若揭。这显然是秦风通过某种隐秘而高效的渠道,将信息精准传递到了周海洋耳中,而周海洋顺势给予了强有力的背书。

放下电话,赵达康的脸色已不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