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发现端与着手反制(1 / 6)
第一百七十九章发现端与着手反制
2054年,"昆仑之心"基地,"四号研究所"的数据海洋中心。
这里不再是单纯依靠科学家直觉和灵光一现的战场,而是进化为一个由冷冰冰的数据、轰鸣的超算集群和无数闪烁指示灯构成的庞大神经网络。
随着"守护者"行星级屏障系统在全球及各主要殖民星球轨道的相继部署,以及越来越多关键岗位人员佩戴上"卫士"个人终端,海量的、前所未有的实时监测数据,如同百川归海般,通过高度加密的量子通讯网络,源源不断地汇聚于此。
数据量之大,远超最初设计预期,以至于研究所不得不紧急扩容了三次地下服务器农场,并征用了附近一座废弃氦-3聚变电厂的冷却塔来处理超算产生的惊人热量。
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种被数字化了的焦灼感,那是无数比特流高速碰撞、解析、重组时散发出的无形气息。
王海峰博士站在环形主控大厅的中央,这里被研究员们戏称为"深潭"。
他眼前是数十面巨大的、层层叠叠的全息显示屏,上面不再是抽象的能量波形图,而是无数条代表不同个体"特征弦"状态、高维信息流强度、时空背景扰动系数的数据曲线,它们交织、流动、碰撞,形成一片无比复杂却又暗藏规律的动态星云。
几位首席数据分析师如同星际导航员,端坐在磁悬浮座椅上,身体微微前倾,全神贯注地凝视着眼前浩瀚的数据星云。座椅无声地悬浮着,带着他们轻盈地穿梭于这片由无数光点和线条构成的虚拟宇宙之间。
指尖飞快地划过半透明的虚拟控制面板,每一次触碰都激起细微的涟漪,精准地标记出闪烁的异常节点。他们低声交换着晦涩的技术术语,声音在寂静的控制室内回荡,像是星际航行者间的密语。"调整频谱阈值,确保数据流稳定性"、"优先处理高熵区域",这些专业对话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紧张而高效的氛围。
"过滤掉所有G级以下背景噪声,聚焦‘卫士’终端传回的、标记为‘已拦截’的事件日志,按时间戳和个体ID进行聚类分析。"王海峰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出,带着长时间的疲惫,沙哑中透着一丝干涩,却蕴含着发现金矿般的兴奋。
他的指令清晰而坚定,仿佛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指挥着整个团队的节奏。
命令被迅速执行。庞大的数据流被快速清洗、归类,算法如同无形的筛网,过滤掉冗余信息,只保留核心事件。屏幕上,杂乱的数字和符号逐渐变得有序,被划分为清晰的聚类组别。
很快,一个令人惊讶的、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模式,逐渐从混沌中浮现出来。分析师们屏住呼吸,看着那些数据点汇聚成清晰的轨迹,像是星云中的星座图,揭示出隐藏的规律。
他们的眼神中闪过恍然大悟的光芒,低声惊叹着这个意料之外的联系,整个控制室的气氛瞬间从紧张转为一种默契的期待。
王老,您看这个,"一位年轻的数据科学家轻触控制面板,一组三维分析结果瞬间投射到主屏上,他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仿佛刚揭开一个尘封的谜团,"
这是过去三十个地球日内,所有‘卫士’终端记录的、成功拦截的针对性高维信息攻击事件的时间分布图,数据经过严格清洗,确保无干扰噪声。"
图表清晰地显示,攻击事件的发生频率并非均匀分布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而是呈现出两个异常尖锐的峰值。
深蓝色的背景上,曲线如波浪般起伏,夜间峰值陡峭如悬崖,集中在标准时的凌晨1点到4点之间,高度几乎是其他时段的两倍;另一个峰值则相对平缓但覆盖范围更广,像一座绵延的山丘,覆盖了标准时的下午14点到17点之间。
"夜间峰值......对应的是大部分人员的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