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反高维技术再突破(1 / 5)
2054年,“昆仑之心”基地,“四号研究所”核心大厅。
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日常的意义,只有全息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流和能量图谱,标记着研究的进程。
中央的“弦球之眼”-II型装置及其新晋搭档“弦球之手”,在低沉的嗡鸣中持续运转,其表面流转的幽光如同智慧生物思考时的神经电信号,明灭不定,却又遵循着某种深奥的内在逻辑。
四周,沉浸在工作台中的研究员们,面容上的疲惫难以掩饰,但眼神却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星辰,愈发锐利和专注。
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记不清多久没有离开过这地下深处的圣殿,咖啡因和营养液维持着生理机能,而对真理的渴求与文明存续的责任感,则燃烧着他们的精神。
王海峰博士坐镇中央控制台,如同一尊风化的石像,只有偶尔飞速敲击指令的手指和眼中爆发的精光,显示着他大脑正以何等惊人的速度处理着海量信息。
李艳博士则更像一位在精密仪器间翩跹的舞者,她的指尖划过一个个悬浮的数据面板,时而凝神沉思,时而与团队成员快速交流,将生物学的敏锐直觉与物理学的严谨模型完美结合。
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无数次失败的灰烬中,零星迸发出的、却足以照亮前路的火花。
通过对“夜莺三号”传回的、海量的实战干扰数据与“游弋之耳”网络捕获的原始高维扰动信息进行超算级别的深度关联分析。
这一过程耗费了“四号研究所”精英们数月的不懈努力,他们利用先进的量子计算集群反复迭代模型,逐渐剥离了高维信息那神秘而混乱的外壳,窥见了一丝其运作的内在机制。
这并非简单的能量传递或指令编码,而是一种……更为精巧、更令人悚然的“意识生态”层面的渗透,仿佛无形的触手悄然侵入心智的底层结构。
一次关键的数据洞察会议由李艳主持,她站在巨大的环形全息屏幕前,周围环绕着研究所的核心成员们。
屏幕上,无数光点和线条交织变幻,构成一幅复杂得令人头晕目眩的星云图,其动态流动映射着实时战场数据的微妙变化。
每一个光点代表一次被捕捉到的高维微扰动,而线条则通过色彩梯度显示它们与低维世界特定事件或个体的关联强度,从微弱的蓝色到炽热的红色,清晰地勾勒出影响力的层次。
“看这里,G-7模式,我们成功干扰过的,主要关联叛军‘毒蝎’集群的战术效能提升。”李艳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她灵巧地操纵着控制面板,将一团密集的光点群高亮显示,
其光芒瞬间照亮了整个会议室,“但进一步分析其次级波动和影响扩散模式,我们发现,它的首要作用点,并非舰船系统本身,也并非直接提升所有驾驶员的技能,而是绕过硬件,直指生物层面的脆弱环节。”
她将图像放大,聚焦到几个异常明亮的“节点”光点上,这些节点如同恒星般耀眼,旁边迅速弹出复杂的生物信号频谱和神经活动模拟图,展示出脑电波模式的细微振荡。
“这些节点,对应的是‘毒蝎’集群中的几名王牌驾驶员和一名战术协调官,他们的神经特征在数据库中已被精准识别。
G-7模式的能量,首先‘共振’了他们的‘特征弦’,放大了他们在关键时刻的专注力、风险偏好和战场直觉,使其在高压环境中爆发出超常的决策能力。”
她切换画面,展示出另一组数据,包括时间序列图表和社交网络映射:“然后,通过舰队内部通讯、战术数据链共享、甚至仅仅是同僚间目睹其‘出色表现’而产生的钦佩与模仿心理,
这种被强化的‘状态’如同病毒般,在小范围内扩散,无形中提升了整个小队的协作效率和攻击性。这就是……‘近朱者赤’效应在战场上的高维放大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