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全力破解高维(1 / 5)
2053年,地球,燕山地下基地,“昆仑之心”深层隔离实验室“归墟”
时间仿佛在这里凝结,又被无形的张力拉伸至极限。空气冰冷,带着循环系统过滤后残留的、一丝若有若无的臭氧和金属电离味道,沉重得几乎能压垮人的胸腔。巨大的吸波材料板块覆盖了每一寸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将此处与外界的一切电磁及能量波动彻底隔绝,形成一个绝对的“寂静坟场”。
实验室中央,庞大而复杂的“弦球之眼”原型机如同一个沉睡的机械巨兽,静静地悬浮在多重反重力场中。它不再是“弦面之眼”那样相对紧凑的平台,其核心是一个被层层包裹的、直径约三米的完美球形超高真空腔体——“观察球”。
球体外壁并非光滑,而是密布着数以万计、呈多面体蜂窝状排列的超导量子关联探针,它们如同复眼般闪烁着幽蓝的微光,每一个都负责从特定角度捕捉目标区域那无限细微的量子涨落关联信息。
环绕着“观察球”的,是十二组结构精密、造型各异的能量注入阵列——“选择器之环”。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上下两极,而是如同环绕恒星的行星带,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指向球心,能够向目标点注入任意方向、任意频率、任意偏振模式的精密能量脉冲,执行那决定性的“观察”与“选择”。
无数粗大的超导能量导管和数据光缆如同巨树的根系,从“弦球之眼”的主体蔓延开来,接入四周墙壁上密密麻麻的接口,最终汇聚到实验室角落那台轰鸣作响、散发着惊人热量的“河图洛书-改”超算阵列上。整个系统低沉的嗡鸣是这里唯一持续的背景音,仿佛巨兽沉睡中的呼吸。
孔方佳和李艳并肩站在主控制台前,两人都穿着厚重的铅复合屏蔽服,但这并不能完全隔绝那从灵魂深处升起的、面对未知的颤栗与兴奋。控制台上空,数十面光屏悬浮着,展示着海量的实时数据流、复杂的数学模型、以及“观察球”内部放大亿万倍后的目标区域三维渲染图——目前还只是一片代表着量子真空涨落的、不断闪烁的灰色噪点。
距离他们成功运行“弦面之眼”,实现对微观二维弦面的观测与选择,已经过去了两年。那一次突破带来的震撼与恐惧依旧清晰,随之而来的是疯狂而高效的技术转化。
之前基于“弦面之眼”的简化版原理,“高超清频辨传感器”得到了革命性升级。新一代的“弦纹探测器”被部署到关键舰队和战略节点,它们虽然无法进行主动“选择”,却能以极高的概率“预测”敌方超空间跃迁的落点范围、能量武器的峰值波动、甚至指挥系统信息流的关键节点,为地球舰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战术预警时间。
在通讯加密领域,“弦面密钥”技术诞生。利用主动维持的、特定叠加态弦面作为加密基础,其复杂性远超传统量子加密。任何窃听行为本身引发的“观察”,都会瞬间改变密钥状态,导致信息自毁并触发警报,使得地球的最高机密通讯几乎无法被破解。
材料学界,“定向弦面引导合成”技术仍在襁褓中,但已初步展现出惊人潜力。在极端可控环境下,科学家们尝试引导特定材料的原子在键合时“选择”更稳定的弦面路径,偶然合成了数毫克强度超越理论极限的碳纳米管簇,虽然极不稳定且成本高昂,却指明了通往材料学圣杯的道路。
甚至能源领域,“聚变等离子体弦面稳定约束”的设想也被提出,试图通过精确“选择”来抑制困扰可控核聚变的不稳定湍流,虽然距离实现依旧遥远,却点燃了新的希望。
这些应用每一项都足以改变文明进程,但它们都基于对二维弦面的操作。而今天,孔方佳和李艳将要挑战的,是那更为深邃、更为恐怖的领域——尝试构建从四维视角观察三维弦球的模型,并窥探其奥秘。
“所有系统最终自检完成。超真空环境建立,近绝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