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自愿转岗(2 / 2)
陈默摊了摊手,继续道:“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简单地维持一个看似‘公平’的大锅饭局面,而是要建立一个‘按劳分配、奖优罚劣’的新秩序,这才是对真正优秀的职工最大的公平,也是让红卫厂能够活下去,并且未来能活得好的唯一途径。”
徐局心里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年轻人陈默说的每一句话,都切中时弊,极具说服力。
如果他不是坐在副局这把椅子上,他或许会为这番关于“效率与公平”
的犀利见解鼓掌。
但位置决定脑袋,他不能,更不敢仅凭一腔理论就去冒让上千人瞬间失业的风险。
这是关乎乌纱帽的问题。
徐局缓缓摇头,脸上露出真实的遗憾。
他何尝不想把红卫棉纺厂这个烫手山芋甩出去?
只是他实在承担不起那份可能引的巨大震荡的责任。
办公室内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谈判陷入了僵局。
就在这空气几乎凝固的时候,一直安静坐在一旁,仿佛只是个旁听者的李向东,却突然小心翼翼地开口了:
“徐局,我们能深切理解您的难处和顾虑。
不过,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或许……我们双方都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
“哦?”
徐局正觉得谈话无法继续,见这个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年轻人开口,便顺势给了个台阶,语气带着些许可有可无的随意,“小李同志,不妨说说看你的想法。”
反正眼下已经快谈崩了,听听无妨。
李向东坐直了些,清晰地说道:“徐局,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其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
那些纯粹好吃懒做,不愿为集体出力的人,被淘汰是市场规律,无可厚非。
但厂里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并非意愿上懒惰,而是确实不擅长纺织这类需要特定技能和耐心的工作,因此在岗位上显得效率低下。
对于这部分同志,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
李向东观察到徐局的目光被吸引过来,便继续阐述:“据我了解,最近市里正在大力倡导‘灵活就业’,以解决包括返城知青在内的众多社会劳动力的安置问题。
街道上也涌现出不少新岗位,比如我前几天看到前门大街那边新设了个茶摊,听说就是街道办扶持返城知青搞的试点,还有铁路部门的临时岗,国营商店的售货员等等。
既然有这些渠道,我们是否可以在红卫厂倡导‘转岗就业’?主动帮助鼓励那些确实不适合留在纺织厂的职工,平稳地转移到这些新的社会岗位上去光热?这既非简单的裁员甩包袱,也算是响应了上级的灵活就业政策,为政府分忧。”
李向东这番话,瞬间点醒了徐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