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北疆风云:大宁危局与破局(3 / 4)

加入书签

明朝严苛律法将这些官员下狱严惩,在大宁官场引发强烈震动,官员们行事更加谨慎,朱权推进守城筹备等事务时,各级官员的执行效率和态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按照朱元璋指令,亲信大臣着手将大宁的军事防御与地方基层组织紧密结合。他依据里甲制度,把城内及周边乡村划分为多个里甲单位,要求每个里甲负责一定区域的物资运输,将民间筹集的粮草、兵器等及时运往卫所和城防据点。同时,设立里甲情报员,负责收集所在区域的异常动向,如陌生人的出现、流言蜚语等,每日定时向卫所汇报。在一次运输任务中,某里甲因组织不力导致物资延误,大臣依据相关规定,对里甲长进行了严厉处罚,并通报各里甲,以儆效尤。

大宁局势紧张之际,又逢罕见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朝廷立刻启动既定灾荒赈济流程,从周边粮仓紧急调配粮食运往大宁。负责运输的官员若出现物资丢失、挪用等情况,将被从重治罪。在赈济过程中,大宁当地官员需如实上报受灾人数、灾情程度,若有隐瞒或虚报,同样面临严惩。

除了调配粮食,朝廷还从官仓中拨出耕牛和农具,分发给受灾百姓。地方官府组织人手,指导百姓修缮水利设施,为旱灾过后的农业生产做准备。同时,派遣农官深入乡村,传授百姓耐旱作物的种植技巧和灾后田地恢复的方法,帮助百姓在旱灾过后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此次灾荒赈济,不仅缓解了百姓的生存危机,也稳定了大宁的社会秩序,为后续的军事防御工作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心系大宁民生,特命人从南方运来耐旱的粟、黍等农作物种子,选派经验丰富的农官前往大宁,向百姓传授先进灌溉技术。农官们手把手教百姓如何使用翻车、筒车,利用大宁周边的河流、井水进行灌溉。还组织示范田,展示耐旱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优势,鼓励百姓广泛种植,确保大宁长期的粮食供应和民生稳定,进一步凸显其对民生的全方位关注。

朱元璋从宏观的北方边防体系着眼,下令在大宁周边构建烽燧预警网络。亲信大臣组织人力物力,沿着大宁的交通要道、山口等关键位置,每隔一定距离便修建一座烽燧。这些烽燧与其他北方卫所的烽燧相互呼应,形成联防体系。一旦发现北元军队动向,值守士兵立即点燃不同组合的烟火信号,传递军情,确保能及时察觉北元动向,整合资源共同御敌,不再局限于大宁一城的防御与民生。

朱元璋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指示亲信大臣在大宁设立官学。大臣选定城内一处宽敞之地,召集工匠,迅速动工修建。建成后的官学,有讲学的大堂、藏书的楼阁以及学生的宿舍。通过严格的选拔流程,从大宁当地的青年中挑选出聪慧且有志向的学子。教学内容丰富多元,既有《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塑造学子们的道德观念与忠君爱国思想;也开设军事策略课程,邀请军中经验丰富的将领讲解排兵布阵、攻防要略;还传授农业技术,让学子们掌握先进的耕种、灌溉知识。这些学子学成后,一部分充实到地方治理中,成为基层官员或幕僚;另一部分投身军旅,为大宁的军事防御出谋划策,满足地方治理和军事发展的需求,同时加强了对地方的思想文化控制,确保大宁地区对朝廷的忠诚,进一步巩固明朝在北方的统治根基。

朱权看着朱元璋的回信以及这位钦差大臣的所作所为,心中虽有不满,但也只能默默忍受。他明白,在朝廷的猜忌下,自己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沈书瑶见朱权如此苦恼,安慰道:“王爷,既然朝廷指望不上,我们就靠自己。大宁百姓对王爷忠心耿耿,我们可以发动百姓,共同守卫大宁。大宁百姓长期生活在边境,对北元的威胁有切身体会,愿意为保卫家园出力。”

朱权听了沈书瑶的话,心中一动。他再次与长史司官员商议后,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立刻下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