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玻璃镜(1 / 2)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此外,陛下此前吩咐研制的水泥、平板玻璃、玻璃镜、自鸣钟等物,均已突破关键技艺,工艺流程皆已记录成册,随时可以开工量产。”
“哦?”朱由校眼睛瞬间亮了,先前对“花钱”的肉痛一扫而空,这一个月他花了二十万,当然不止研究水泥;
还命令天工院分别研究玻璃、镜子、自鸣钟、四轮马车等能够迅速创造营收的物品。
听到这里,朱由校终于眉开眼笑。他特意让天机院优先研发这几样产品,就是看中了它们的商业价值。
就拿镜子来,如今大明市面上的铜镜,制作工艺极为繁琐,需经‘熔炼、锻打、研磨、抛光、鎏金’五道大工序,就算是老师傅,也耗时颇久,导致一面品质上乘的铜镜往往价值不菲。
更别大明本就缺铜,连铸钱都需掺铅,寻常百姓家别铜镜,连铜制发簪都是奢望,女子出嫁时若能有一面铜镜作陪嫁,已是相当体面。
而此时的欧洲,虽然威尼斯工匠在1508年发明了玻璃镜,但制作工艺存在严重缺陷:
使用水银作为镀层,不仅易挥发导致镜面寿命短,更会使工匠慢性中毒。且受限于玻璃吹制技术,镜面最大仅书本大。
威尼斯共和国为垄断技术,还将所有镜子工厂迁至穆拉诺岛,禁止工匠外流,违者处以死刑。
即便如此,1612年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奇收到的威尼斯镜价值高达15万金法郎,相当于当时一艘战舰的造价。、
相比之下,天机院研发的新式玻璃镜采用独特的镀银工艺,完全避免了水银的危害。
更是突破性地改进了玻璃制造技术,可生产出一人高的完整镜面,成像清晰,经久耐用。这样完美的镜子一旦问世,必将创造惊人的利润。
再玻璃窗户。朱由校在乾清宫居住这些时日,最让他不痛快的便是那糊着油纸或者明瓦的窗户,使得殿内光线昏暗,白日里也要点灯。
他盘算着等玻璃量产,首先就要把宫里的窗户全都换上明亮的玻璃窗。皇帝带头使用,还怕那些达官贵人不争相效仿?
想到这里,朱由校仿佛已经看到白花花的银子如潮水般涌来,不禁心花怒放。
朱由校满意地点点头,随即问道:“墨爱卿,关于天机院后续的研究方向,你可有什么建议?”
墨渊神色变得凝重起来:“陛下,经过臣等夜观天象,再考证历代典籍记载,推测未来数十年间,天下气候将有异常变化,寒潮渐起,灾异频仍。”
“是以臣建议,天机院后续研究,当重点关注抗旱耐寒作物培育、水利工程改进、御寒物资制备等事,未雨绸缪,以应天时。”
朱由校闻言,神色也严肃起来。他来自后世,自然知道墨渊所的“气候异常”指的是什么。
正是明末那个被称为“冰河期”的气候剧变时期,这个时期的极端气候,将会给大明的农业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冲击。
只不过他没想到,这墨渊仅仅是靠着一些典籍和‘夜观天象’就将此事推算了个七七八八。
还有‘夜观天象’,这词语出来,怎么能从你嘴里出来呢,总觉得跟科学不沾边啊!朱由校也是心里突发奇想,嘴角一抽。
“爱卿所言极是。此事关乎国计民生,就依卿所奏,将这些课题列为天机院优先研究之事。”
还不等朱由校完,只见墨渊从袖中取出一份清单,恭敬呈上“此乃臣拟定的应急研究清单,请陛下御览:”
朱由校顿了一下,果然是搞科研的,他接过清单,打开粗略看了一下:
抗旱耐寒作物培育:番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引种培育—五万银元、北方耐寒麦选育—三万银元
水利工程改进:深井钻探技术-预算八万银元
御寒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