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并州危(4 / 4)

加入书签

sp;  >真言似火照千秋。

    >莫道书生无气力,

    >能教江山换眼眸。”

    然而朝廷并未举行国葬。新帝遵其遗愿,仅于伊州书院后山立一简碑,无官爵,无颂文,唯刻《共治札记》首句:

    **“政之本,在民心。”**

    又十年,北方再乱,边军告急。这一次,不再是伊州门生孤身赴难,而是由十三国联合组建“学旅军”??将士皆出身书院,不携族旗,只背书箱;作战之余,教民耕读,修复水利。主帅正是苏婉儿养大的孤儿陈昭,战前檄文仅一句:

    >“我们不是来征服的,是来证明:文明可以战胜野蛮,而不变成野蛮本身。”

    凯旋之日,陈昭拒受封赏,回到伊州,在起步台前种下一棵桃树。

    每年春来,桃花盛开如云,孩童嬉戏其间,诵书声与笑声交织。

    某日,一位白发老妪拄杖而来,正是苏婉儿。她抚摸碑石,轻声道:“先生,林知远先生口述的最后一章,我补全了。题目叫《理想国的可能路径》。您说过,灯熄之时,正是点火之始。现在,火已经烧到了大洋彼岸。”

    她转身离去,身影融入花雨。

    多年后,有外国学者来访,问当地人:“这片土地为何与众不同?”

    农夫指着学堂说:“因为我们从小就学一件事??怎么问问题。”

    商人笑着说:“因为我们相信,道理比权力更长久。”

    孩童抢答:“因为李先生告诉我们:不怕答案错,只怕不思考!”

    夕阳西下,问心亭静静矗立,匾额历经风雨,字迹却愈发清晰。晚风穿过梁柱,发出低沉回响,仿佛仍是那个白衣书生在朗声授课:

    “你们要记住,真正的胜利,不是打败多少敌人,而是让更多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当每个人都能分辨是非,而不是盲从权威,那一天,便是天下大同的开始。”

    夜幕降临,星辰浮现。

    其中一颗格外明亮,据说那是李延宗最爱观测的“启明之星”。当地老人常说,每当有人提出一个勇敢的问题,那颗星就会闪烁一次。

    没有人知道这是真是假。

    但所有人都愿意相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