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战术布置(4 / 5)
的故事?”
不等回应,他挥手示意。一名盲眼老妇上前,颤抖着说:“我丈夫死于旱灾抢水,是议事会判案公正,才让我们家分到水源。我现在每天给学堂缝书包,工钱够买米。”
接着是一名独臂青年:“我被马贼砍伤,是回纥大夫救活。我现在在驿站做翻译,月俸二贯。”
还有一个小女孩,举起一张画:“这是我画的学校,有汉族老师教诗,突厥阿姨教舞,波斯爷爷教星星的名字。”
柳崇文面无表情,却微微退了一步。
李延宗继续道:“大人若执意收回权力,请先回答一个问题:在过去十年里,西域十州共发生多少起族群械斗?”
柳崇文皱眉:“据报,不足百起。”
“错。”李延宗取出账册,“实际是**零起**。自跨族共治推行以来,再无大规模民族冲突。而同期内地三十六州,因田产、水源引发的宗族血案,累计三千二百一十七起。”
他逼近一步:“您祖父当年败露,是因为留下断剑。而您今日之举,虽无刀刃,却是在人心上划口子。一旦裂痕重现,谁能保证不会再有战火?”
柳崇文终于色变。
当晚,他在驿馆辗转难眠。窗外灯火未熄,百姓仍在集会。他翻开随身携带的《四海归心录》,看到其中一页记载着赫连清漪的话:“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异族,而是人心中的偏见与恐惧。”
他忽然想起幼时,祖父亲口告诉他:“王烈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让所有人都相信??和平是真的可能的。”
黎明时分,柳崇文做出决定。他焚毁原拟奏章,另写一封密折,直言“边政稳固,民心归附,不宜轻动”,建议皇帝尊重地方自治,反而提议追封赫连清漪为“贞惠夫人”,以彰其德。
七日后,钦差团悄然返程。临行前,柳崇文独自来到王烈墓前,默默放下一杯清水。
“或许……是我错了。”他低声说,“可这条路太难走了。”
身后无人应答,唯有春风拂过杏花,纷纷扬扬,落满碑顶。
数月后,长安传来新旨:准十州联名所请,正式设立“西域边民代表院”,隶属尚书省直辖;安西书院升格为“西域大学”,享有独立科举荐额;讲武堂更名为“镇西军政学堂”,专培边疆治理人才。同时,朝廷拨款百万贯,用于扩建丝路驿站、修建跨流域引水工程。
李昭在诏书中写道:“昔有王烈装傻三年,今有万民同心一志。朕观西北,非孤城远塞,实乃四海一家之始也。”
又一年春至。
伊州城外新建了一座学堂,名为“清漪书院”。开学典礼那天,阳光正好。一群不同肤色的孩子坐在同一屋檐下,齐声朗读一首新编教材中的诗句:
>“井水甜,渠水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