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7章 河工水利需兼重(六)(1 / 2)
朱载坖这次不是说着玩的,在之前朱载坖也就和太子、内阁、部院重臣、五军都督府都督们还有参赞军务大臣、顾问咨询大臣们同时当面讨论、密疏往来等形式讨论过此事了,卫所制度并非不可行,但是现在大明日益庞大的这些世袭军官制度对于卫所制度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大明的卫所之中,充斥着世袭武官,这些世袭武官共有九等,包括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所镇抚、百户、试百户等,即卫所中的全部武职。此外,王府仪卫司的仪卫正、仪卫副、典仗,其品级分别与千户所中的正千户、副千户、百户相同,也属于世官九等之列。因为这些世官都是都司以下卫所中的武职,所以基本上卫所之中的官职都是世袭军官充任的。
后来朝廷也明白了这一制度缺陷,几乎将所有的基层卫所全部由世袭军官们所充任,这当然是对朝廷极为不利的,所谓指挥佥事以上的世职,从永乐以后,基本不再授予,而指挥使也基本上都是由朝廷所派遣的流官担任,即便是世袭军官在本卫升迁到指挥使一职,也要调离到其他卫所去任职,加强朝廷对于卫所的控制。
其实在当时就由很多人对于此事表达过不满,成化年间的兵部武选司郎中陆容就曾经说过:“尝窃以为高皇起布衣,得天下于群雄之手。文皇起藩邸,得天下于一家之亲。其难易故当有辨,而待功臣之典,厚薄如此。揆之治体,似未稳当。尝欲建白其事而一之,使法制适均,事迹不显。未久,外升而止。”
太祖成祖,对于功臣也都是大加封赏的,历代朝廷也都是将授予世职作为一个重要的激励手段,成祖就认为:“况立军功者,皆望禄及子孙,一不得袭,即禄绝矣,此人将来生子,当不复免缺,岂可绝其禄?”
朱载坖对于成祖的这个看法是部分认同的,对于这些为大明征战的将士,确实应该保障他们的家属,使得他们能够在战场之上效命,这点确实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过分庞大的世袭军官队伍,对于朝廷来说确实是有些无法承担了。
朱载坖曾经命令兵部、户部、吏部统计过大明现在的卫所、军籍和世袭武官群体,在洪武年间,卫所的军官与兵士,分别居住于指定的地区以内,遍于全国。全国的卫所,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共有四百九十三个卫,卫之下各有若干千户所、百户所。独立的千户所有三百五十九个。此外,属于羁縻性质的边境的卫所,也有四百多个。“世官”的总数,在洪武二十三年,有一万六千五百名左右。“世兵”的总数,有一百二十万名左右。而当时的人口,大约在六千五百万,这个比例还算是比较正常的。
按照吏部和兵部的统计:“洪武、永乐之际,天下武职二万八千七百五十四员,成化六年,增至八万一千三百二十员。”这其中增加的大部分可都是世袭武官。这个数据是有官缺,也就是实际任职的武官数量,而没有补缺的武官数量,就更加的惊人了。
宣德三年兵部的一份奏疏就足以说明问题,当时兵部上奏:“内外军职不下九万余人,有见任者,有多余者,有老疾优给者,有操备未经任事者,有犯罪立功或调除者,有亲属袭替者,必加清理,庶知其详。今拟定选条式付与各官,其条式:一脚色,二状貌,三才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