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3章 四民平等赋工商(2 / 2)

加入书签

中、给事中和都察院各掌道御史、勋臣等一共文武重臣一百三十五员参与廷议,首辅张四维首先出来解释为什么要取消各种歧视性的政策,当然就要从太祖皇帝说起,当时太祖皇帝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是因为当时的大明才刚刚建立,为了培养国家元气,太祖皇帝才实施了重农抑商的国策。

    太祖皇帝也进行过解释:“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宽仁必赋民之财,而惜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非常正确的,没有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就不会有后来的永乐以及仁宣之治,这点是很清楚的。

    但是到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首先就是随着国家承平日久,人口滋生,大量的新增人口不可能仍旧依靠土地生存,这点其实在嘉靖朝就已经是非常明显了,由于土地兼并和人口滋生,从宪宗朝开始,流民问题就是极为严重的,朝廷最开始还可以通过开辟闲田,新设诸如勋阳府等州县的方式对于这些流民加以安置,但是到了嘉靖朝,所有的手段都予以穷尽了,从嘉靖朝开始,大量的流民就成为大明官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了,这点在场的重臣们也都是很清楚的。

    那为什么到隆庆朝,流民问题反而得到了解决呢?张四维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朝廷通过军事行为,稳定了边疆,进行了开疆拓土,扩大了大明的国土面积,耕地的面积也随之增加,在朱载坖的命令下,大量的流民被迁移到大宁、辽东、吉林、河套、交趾、缅甸等地,移民实边的政策消耗的大量的流民。

    同时随着开海的实施,新兴的工商业也需要大量的工人,这些工场也吸纳了大量的流民,保证了朝廷的秩序,否则的话,朝廷要迁移的流民数量更大,所要耗费的钱粮更多,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朝廷向这些新占领的地区迁移百姓,也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农具、耕牛、种子、口粮等,这些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而工商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所以张四维等人认为不应该再对商人等群体采取歧视性措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