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谁在定义好结局(3 / 4)
,整整七十二小时。
他调动了中心最强大的服务器资源,将“认知波动模型”加载了进去,然后,导入了数千万份脱敏的城市居民行为数据,开始了一场疯狂的模拟推演。
三天后,一份名为《关于“认知波动模型”应用于城市预警系统后的社会风险模拟评估报告》被送到了上级领导的案头。
报告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只有冷冰冰的数据和图表。
其中一页的结论触目惊心:若该系统上线,根据模型推演,未来三年内,预计将有百分之四十七的LGBTQ+青少年,因为其在社交网络上的“情绪表达强度”和“社群聚合性”,而被标记为“潜在高风险人格”;百分之三十二的家庭暴力幸存者,因为其应激反应导致的“行为模式突变”,而被列为“需重点监控对象”。
报告的结尾,顾承宇只附上了一句冷静到残酷的话:“当预警变成预判,当干预变成审判,我们不是在维护城市安全,我们是在制造一座新的、看不见的、以整个城市为范围的数字实验场。”
这份报告立刻被列为内部绝密,原定的系统对接计划也被无限期搁置。
但顾承宇知道,这只是暂时的。
在将报告加密发出的同一时间,他将一个完整的副本,存入了一个名为“沉默档案馆”的加密网络节点。
那是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建立的数字火种库,为了在最坏的时代,为真相保留一份证据。
与此同时,律师林景深的战斗,则在法庭上打响。
经过数周的秘密调查,他终于挖出了在三个试点城市推广“人格承诺书”的幕后黑手——一家名为“心程科技”的公司。
而这家公司的CEO,曾是“清源智库”的一名外围研究员。
线索在这里,又一次指向了那个庞大的阴影。
起诉“心程科技”或者背后的政府机构,流程漫长且胜算渺茫。
林景深选择了一个最巧妙的切入点。
他联合了三位曾经被迫签署过“承诺书”的社区居民,向法院提起了“确认之诉”,诉求只有一个:确认他们签署的“人格承诺书”无效。
庭审当天,“心程科技”的律师团气势汹汹,反复强调承诺书是居民在“社区工作者和心理专家见证下”自愿签署的,是“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
林景深没有与他们辩论,只是在最后陈述阶段,向法官提交了一份音频证据。
“法官大人,这是我的当事人在签署承诺书时,用手机录下的一段对话。”
法庭里,一段嘈杂但清晰的录音响起。
一个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声音说:“王阿姨,您就签了吧,这也是为了您好,为了大家好。您看,大家都在等您一个人。您要是不签,按照规定,今天就不能回家了。您也不想在外面过夜吧?”
录音播放完毕,整个法庭鸦雀无声。
“他们说,不签,就不让回家。”林景深的声音,在寂静中响起,清晰而有力。
法官的脸色变得铁青。
他敲下法槌,声音响彻法庭:“本庭当庭裁定,该‘人格承诺书’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愿,显失公平,自始无效!并责令相关机构,就此事向当事人公开道歉!”
而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叶小棠也迎来了她的战役。
由她发起的“家门后的暴力”全球联署,成功推动了部分国家立法,设立“家庭心理安全观察员”这一全新岗位。
然而,当她看到新鲜出炉的观察员选拔标准时,心却沉了下去。
标准中,赫然写着“要求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家庭关系和谐”。
这是何其荒谬而又恶毒的门槛。
它将那些最能感同身受的幸存者,那些真正懂得黑暗是什么模样的人,全都拒之门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