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谁在定义好结局(2 / 4)
今天最想分享的。”
节目播出不到十分钟,“#承认而非治愈#”的词条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在社交媒体上轰然引爆。
无数的转发,无数的评论,从四面八方涌来。
随后,数家官媒几乎在同一时间跟进,以“尊重个体叙事,从承认开始”为题,深度解读了苏明玥的发言。
一场精心策划的“温情专访”,变成了一场关于权利与定义的公共辩论。
苏明玥亲手撕碎了他们递过来的剧本,然后,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行。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苏明心拆开了一个厚实的快递包裹。
出版社寄来的回忆录样书,铜版纸的封面上,巨大的艺术字标题下,一行刺眼的副标题赫然在目——“从疯女到女神的逆袭之路”。
“疯女”“女神”“逆袭”。
这六个字,像六根钢针,扎进了苏明心的眼里。
她没有愤怒地把书扔掉,也没有立刻打电话去咆哮。
她只是静静地看着,直到那股翻涌的血气平复下去,化作一片冰冷的澄明。
她打开电脑,召集了这场百人共笔回忆录的所有参与者,召开了一场紧急线上会议。
屏幕上,一百张面孔亮起,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曾有过被标签、被误解、被定义为“不正常”的过去。
苏明心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将样书封面展示在屏幕中央。
“他们想给我们一个逆袭的故事,”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他们想把我们的挣扎,包装成一本廉价的励志鸡汤。但我想问问大家,我们是‘逆袭’成功的女神吗?”
一片沉默。
然后,一个女孩在对话框里打出了一行字。
“我不是逆袭,我只是没死。”
瞬间,这句话像燎原的星火,在近百个对话框里刷屏。
苏明心关掉屏幕共享,深吸一口气:“很好。现在,请大家准备好笔。我们给出版社回一份‘读者批注版’。”
整整一个下午,一百个人,对着一百本样书。
他们在扉页上,用自己最真实的笔迹,一遍又一遍地写下那句话——“我不是逆袭,我只是没死。”他们在那些关于“救赎”和“升华”的段落旁,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用最真实的感受,戳破了那些虚伪的华丽辞藻。
三天后,一百本写满血泪和抗议的样书,连同一封短信,被寄回了出版社。
信上只有一句话:“我们要的不是励志故事,是真实的权利。”
出版社编辑部收件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面对这一百本沉默而又咆哮的“罪证”,总编在办公室里枯坐了整整一夜。
第四天一早,苏明心收到了出版社的正式邮件,标题是:关于《共鸣》一书封面及内容调整的致歉与沟通函。
他们,赢了。
而在另一座城市的顶尖研究中心里,顾承宇正面临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份盖着红头印章的通知摆在他的桌上,要求他领导的团队,将尚在理论阶段的“认知波动模型”,全面纳入正在建设的“城市心理风险预警系统”。
通知里的措辞冠冕堂皇——“实现对重点人群的早期识别与主动干预”。
顾承宇的指尖在“重点人群”和“主动干预”这两个词上轻轻敲击着。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模型一旦与城市的监控网络结合,会变成怎样一个可怕的怪物。
它会像一个幽灵,漂浮在城市的上空,用冰冷的数据算法,审视着每一个人的情绪、言论和行为模式,然后给他们贴上“高风险”或“安全”的标签。
他没有当场发作,更没有写一份慷慨激昂的拒绝信。
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