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田埂上的新泥(2 / 2)

加入书签

蒸出来的馒头瓷实,抗饿。陛下要是不嫌弃,中午去我家吃,让老婆子蒸一锅新馒头,再熬锅稻米粥。”

    朱祁镇刚要应,就见远处来了个小太监,跑得气喘吁吁:“陛下!太皇太后让您回宫,说宣府那边送来了新收的豌豆,让您尝尝鲜!”

    他只好作罢,临走前,又跑到自己插的秧苗旁,蹲下来看了看——歪歪扭扭的几棵,却立得稳稳的。“张百户,”他叮嘱,“秋天割稻子的时候,你得喊我来,我要看看我插的秧,能蒸几个馒头。”

    张百户躬身应着:“臣记着!定让陛下看着这些秧苗长成稻子,蒸出热馒头!”

    往宫里走的路上,朱祁镇坐在马车上,手里还攥着个没吃完的杂粮馒头,指甲缝里的泥没洗干净,黑乎乎的。他忽然掀开车帘,往田埂的方向看——百姓和兵卒还在插秧,日头把他们的影子拉得短短的,水田里的秧苗,一排一排,像守着田地的小竹兵。

    “王振,”他忽然说,“我以前不知道,蒸个馒头这么难——得先插秧,再等稻子熟,磨成面,才能蒸出来。那些百姓,一年到头在地里忙,就是为了一口热馒头。”

    王振递过水壶,让他润润嗓子:“陛下现在晓得了,就比啥都强。您今天插的那几棵秧,秋天结了稻子,蒸出的馒头,定是最香的。”

    回到宫里,太皇太后正坐在暖阁里,面前摆着个竹筐,里面装着青绿色的豌豆,圆滚滚的,透着新鲜。“刚从宣府送来的,百姓自己种的,说让你尝尝嫩豌豆的味儿,”太皇太后拿起一颗,递给他,“听说你去田里插秧了?手上的泥还没洗干净呢。”

    朱祁镇接过豌豆,放进嘴里嚼,清甜的味儿在舌尖散开。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笑了:“娘,这豌豆要是掺在面里蒸馒头,肯定好吃。还有我在田里插的秧,秋天收了稻子,磨成面,蒸个大馒头,给您尝尝。”

    太皇太后摸了摸他的头,眼里带着笑:“好,娘等着。等着吃陛下亲手插的秧蒸出来的馒头。”

    那天下午,朱祁镇让小厨房把宣府送来的豌豆煮了,掺在面里蒸馒头。馒头蒸好时,青绿色的豌豆嵌在白面里,看着就喜人。他挑了个最大的,用布包好,让小太监送到京郊的田埂上,给张百户和老农送去。

    “告诉他们,”他特意叮嘱,“这馒头里有宣府的豌豆,有我惦记着他们插秧的心意。等秋天稻子熟了,我再去田埂上,和他们一起收稻子,蒸新馒头。”

    小太监应着去了。朱祁镇走到窗边,望着城外的方向——日头渐渐西斜,田埂上的人该收工了吧?他们揣着热馒头,坐在田埂上吃,会不会想起上午那个插歪了秧苗的小陛下?

    他忽然觉得,那些田埂上的新泥,比宫里的金砖还金贵。因为泥里种着秧苗,秧苗长成稻子,稻子磨成面,面蒸成馒头,馒头里裹着百姓的日子,裹着兵卒的念想,也裹着他这个小陛下,一点点懂了“日子要踏踏实实过”的道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