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1 / 2)

加入书签

诸热总括

小儿生病大多会发热,应当区分是表证、里证,还是虚证、实证。要通过观察小儿的形体、面色来辨别病因,诊断病症、切脉时也有巧妙诀窍。表证需采用发汗之法,里证则要用攻下之法;虚证适宜补养,实证则应泻实。平日里对这些知识要认识精准、详尽,这样在面对病症时,才不会出现差错。

“注释”小儿发热,存在表、里、虚、实的差异,治疗方法也有发汗、攻下、补养、泻实的不同。必须通过观察形体、面色,结合病症诊断与脉象切诊来加以区分。只有平时深入学习、精准掌握这些内容,临床时才不致出现失误。

表热

表热这种病症是由于外感邪气引起,脉象浮,身体发热,同时厌恶风寒,头部疼痛,身体酸痛且没有汗出,此时应以十神通圣散解表作为首要治法。

“注释”小儿如果受到外界寒邪侵袭,脉象呈现浮象,身体发热,既怕风又怕冷,头部、身体都感觉疼痛,还没有汗出,这就是表热症。适宜用十神汤来治疗。要是同时还伴有体内有热的情况,就用双解通圣汤来解表清里,表里双解。

十神汤

升麻 葛根 麻黄 香附(醋炒) 陈皮 苏叶 赤芍药 川芎 香白芷 甘草(生)

以生姜作为药引,与上述药物一同放入水中煎煮,待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汤。

(方歌)十神汤治表热证,升麻干葛共麻黄,香附陈皮苏叶芍,芎芷甘草引生姜。

双解通圣汤(方剂见“伤寒”相关内容)。

里热

里热病症是因体内有热引发,患儿会全身像被热气熏蒸般发热,小便颜色发红,面色红赤,嘴唇焦干,舌头干燥且口渴。治疗可用调胃承气汤、白虎汤或黄连解毒汤来清热。

“注释”小儿若食用过多肥腻甘甜食物,必定会在体内滋生热邪,从而出现全身持续发热,如同热气蒸腾,小便短赤不畅,面色红赤,嘴唇干裂,舌头干燥并伴有口渴的症状。若脉象充实有力,首先用调胃承气汤攻下泻热。若服药后病情未愈,则使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或者用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

调胃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甘草

以生姜作为药引,与上述药物一同放入水中煎煮,待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汤。

(方歌)谓胃承气治里热,大黄甘草共芒硝,引用生姜水煎服,大便通利热自消。

白虎汤

石膏(煅) 知母(生) 甘草(生) 粳米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胃热白虎汤,知母生用良,石膏合甘草,粳米共煎尝。

黄连解毒汤

黄芩 黄连 栀子 黄柏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黄连解毒汤,清热效非常,芩连栀子柏,煎服保安康。

虚热

虚热之症,是在小儿患病之后,营卫功能虚弱所致。患儿表现出神疲困倦、气息乏力,此时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若伴有呕吐、口渴症状,宜用竹叶石膏汤治疗。若出现面色发红,但小便色白,且四肢厥冷的情况,这是阴盛格阳,虚阳外浮导致的发热,宜用白通汤收敛阳气。

“注释”所谓虚热,是由于小儿病后气血虚弱,营卫尚未调和所致。症状表现为神疲乏力,适宜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若同时伴有口渴、饮水即呕的症状,适宜用竹叶石膏汤治疗。还有一种情况是阴寒过盛,格拒阳气,使阳气外浮而发热,其面色虽红,但小便必定清白,四肢必定厥冷,此时宜用白通汤收敛阳气,热症便会自行消退。

补中益气汤(方剂见“飧泄”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