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心法要诀1-4(2 / 3)
凡是出现这些症状的,都属于阳热亢盛。阳主动,所以患者身体感觉轻快。阳气旺盛,所以呼吸气粗甚至气喘。阳主热,所以口鼻呼出的气是热的。阳主清醒,所以眼睛视物清晰,难以入眠。眼睛视物模糊的情况,也有因热极而出现视物朦胧好像不清晰,但这种情况必然伴有眼睛发红、眼屎增多,并非像阴证那样视物模糊且精神短少、目光无神。阳气炽热,所以身体发热,面色和口唇发红,指甲发红。阳热入里,所以内心烦闷,口腔、舌头干燥口渴,小便发红。如果是表实证,用三黄石膏汤来发散表邪。如果是里实症,用三承气汤攻下里实。如果表里并非坚实且热邪旺盛,用白虎汤、解毒汤等清热就可以。详细内容见《伤寒论》三阳经相关篇章。
阴症
阴症表现为身体沉重,气息短浅,周身发冷,眼睛视物不清,面色不红。患者没有发热,只想卧床休息,还会出现四肢厥冷、呕吐、下痢等症状,小便色白,指甲发青。
【注释】阴证,指的是阴寒类型的病症。无论在三阴经病还是三阳经病中,凡是出现这些症状的,都属于阴寒虚衰。阴主安静,所以患者身体沉重。阴主睡眠,所以眼睛视物不清且只想卧床。阳气虚寒,所以气息短浅,口鼻出气寒冷。阴寒之气弥漫于体表,所以面色没有红色,四肢厥冷,指甲发青。阴寒之邪侵入体内,所以出现呕吐、下利清谷(大便中夹杂未消化的食物),小便颜色清白。以上都是三阴经的寒证,临床医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附子汤、四逆汤、理中汤、吴茱萸汤等合适的方剂来治疗。详细内容见《伤寒论》三阴经相关篇章。
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证表现为身体四肢厥冷,但内在有厌恶热、烦躁口渴、大便干结难解的症状,脉象沉滑,指甲和小便都呈现赤色。此时恰当运用发汗、攻下、清热之法,阴液就能得以保全。
【注释】经典医籍中说:阳气太过强盛,阴气就不能与之相互营运。所谓不相营运,就是不能相互交融。既然不能相互交融,阳气就会将阴气格拒于外,所以称为阳盛格阴。其外在症状虽然是身体四肢厥冷,很像阴寒病症,但体内却烦躁口渴、大便干结难解、小便赤色、厌恶热不想靠近衣物、指甲发红、脉象沉滑,这是一派阳实热证的表现。正确运用发汗、攻下、清热这三种治法,那么阳热之邪就能得到消解,阴液也能够得以保全。如果是表实无汗的情况,用三黄石膏汤。里实大便不通的,用三承气汤。热邪炽盛但没有明显表里症状的,适宜用解毒白虎汤。
【集注】刘完素说:体内积蓄的热邪极为强盛,脉象应该是疾数的,但因为热邪蓄积太甚,导致脉道运行不利,反而使得脉象沉细似有若无,好像要断绝一样。世俗之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而认为这是病传变成寒极阴毒之症。有的患者刚开始发病,阳热就突然很厉害,随即出现这些症候;有的是两感之病热邪很盛的情况,这些一般都适宜用解毒汤加大承气汤攻下。之后热邪稍微减退但还没有痊愈的,用黄连解毒汤调理。如果还有轻微发热没有消除的,用凉膈散调理。有的因为延误攻下,热邪至极,以至于身体发冷、脉象微弱,甚至昏迷,濒临死亡。此时如果急忙攻下,那么残存的阴液会突然枯竭,患者必死无疑,这是因为阳热先竭尽而导致的。但如果不攻下也会死亡,此时适宜用凉膈散或者黄连解毒汤,滋养阴液、消退阳热,使积蓄的热邪逐渐消散,这样心胸就会再次温暖,脉象也会渐渐恢复。
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症表现为面色呈现浅淡的赤红色,身体发热但不口渴,伴有四肢厥冷、烦躁。患者会出现下利清谷(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小便清长,指甲青白。此时脉象浮而微弱,可使用通脉四逆汤来恢复阳气。
【注释】经典医着提到:阴气过于强盛,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