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3-8(3 / 3)
p> 【注释】凡是太阳病治疗方法不当,发汗后又攻下,或者攻下后又发汗,一误再误,就会变成坏病。如果患者阳气旺盛而病从热化,就会转属三阳经;如果阳气衰弱而病从寒化,就会关系到三阴经。这两个方剂所治疗的烦躁,都属于坏病。烦躁虽然六经都有,但多见于太阳经和少阴经,因为太阳经是真阴的外标,少阴经是真阳的根本。没有经过发汗、攻下就出现烦躁,大多属于阳证,其脉象实大,症状有口渴、发热,这种烦是阳盛,躁是阴虚。已经经过发汗、攻下后出现烦躁,大多属于阴证,其脉象沉微,症状有出汗、手足厥冷,这种烦是阳虚,躁是阴寒至极。先攻下后发汗,从治疗法则来说是错误的,体表没有很高的热度,体内不口渴、不呕吐,看似阴阳自行调和,实际上是误汗导致阳气外亡,所以虚阳在阳分扰动,因而白天烦躁不能入睡,盛阴在阴分偏安,所以夜间安静。脉象沉微,这是真阳将要虚脱而出现的烦躁。用干姜、附子来壮阳以配合阴气。干姜、附子,是阳中的阳药,生用则药力更加锐利,不加入甘草则药力更加迅猛,这个方剂比四逆汤药力更峻猛,为了救治阴阳将要分离的危象,所以用药应当峻急。先发汗后攻下,从治疗法则来说虽然正确,但若疾病没有解除,手足厥冷、心悸的症状依旧存在,又突然增加了白天黑夜都烦躁的症状,看似是阴盛格阳,而实际上是肾水上凌于心,这都是因为水不能安于本位,挟带着阴寒之邪向上侵犯,这是阳虚伴有水饮之气导致的烦躁。用茯苓作为四逆汤的主药,抑制阴气并伐除水邪。用人参辅佐四逆汤,生发元气并补益阳气。人参、茯苓,如同君子,再加上甘草来调和药性,比四逆汤药力缓和,阴阳并非处于危急状态,所以用药应当缓和。一方去掉甘草,一方加入人参、茯苓,缓急就自然有别,仲景用药的精妙就在于此。
附子汤
治疗少阴病,症见身体疼痛,手足寒凉,骨关节疼痛,口中不燥不渴,背部怕冷,脉象沉。
药物组成:附子(二枚,生用,去掉外皮,切成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以上五味药,用八升水,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注释】少阴经对应肾,肾为寒水之脏,所以伤寒病情严重的大多传入少阴经,因此少阴一经死证最多。方中以二枚附子为君药,是取其药力锐利,且加重其承担的作用。生用附子,一是为了壮少火之阳气,二是为了驱散内外的寒邪,这样恶寒就会自行停止,身体疼痛自然消除,手足也会转温;如此可巩固生气的本原,使五脏六腑有根本,十二经脉有根基,脉象自然不会沉,骨关节也能调和。再佐以白术来培补脾胃,芍药来平肝,茯苓来利水。水邪被伐则火自然旺盛,火旺盛则阴寒之邪消散,肝木平则脾土更安宁,脾土安宁则水有制约,水有制约则能正常生化。这是周全之法,那些畏惧而不敢使用,束手待毙的人,怎么能数得过来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