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3-8(2 / 3)

加入书签

升火降。因此原本扶阴泻阳的方剂,转变成为滋阴调和阴阳的方剂。如此,少阴经的虚火,各自回归其本位,心中烦躁不能安卧的症状就可以消除了。经典中说: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精神就会正常。说的就是这个方剂吧!

理中汤丸

主治中焦气机不顺畅,腹中虚软不实,口中失去味觉,患病日久不思饮食,脏腑功能失调,以及伤寒之邪直接侵犯太阴经,出现自行下利而不口渴,寒邪较盛且伴有呕吐等症状。

药物组成:人参(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

以上四味药,捣细过筛制成粉末,用蜂蜜制成如鸡蛋黄大小的药丸,取几合开水,调和一丸药,研碎后温服。白天服用三四丸,夜间服用二丸;如果腹中还未感觉温热,可增加到三四丸。但药效不如汤剂,汤剂的制法是将这四味药按上述用量切碎,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用三次。

如果出现脐上跳动的症状,这是肾气动的表现,去掉白术,加桂枝四两。

呕吐较多的,去掉白术,加生姜三两。泄泻频繁的,仍用白术。

有心悸症状的,加茯苓二两。

口渴想要喝水的,增加白术用量,使总量达到四两半。

腹中疼痛的,增加人参用量,使总量达到四两半。

寒邪较盛的,增加干姜用量,使总量达到四两半。

腹部胀满的,去掉白术,加附子一枚。服完汤药后大约一顿饭时间,喝一升左右的热粥,让身体微微发热,不要掀开衣服和被子。

【集注】程应旄说:阳气的发动起始于温暖,温暖之气充足,谷物精微才能运化,谷气上升,中焦之气才能充足,所以名为“理中”,实际上是凭借调和的功效,给予中焦阳气。如果胃阳虚弱,那么中焦之气就失去主宰,膻中就无法发挥布散阳气的作用,六腑也无法施展输送水谷精微的功能,就如同炉灶中的柴薪失去火焰,所以在下导致完谷不化,在上失去味觉,五脏功能失调,各种病症就由此产生。人参、白术、炙甘草用来守护中焦,干姜味辛,能温补中焦,必须借助它来点燃炉灶柴薪、升腾阳气,因此谷物进入体内,阳气得以增长,向上输布到肺,向下统摄膀胱,五脏六腑都因此得到滋养,这就是理中汤的要旨。如果水寒之气相互交争,就应当脾肾同时温补,加上附子,那么命门之火得到补益,脾土之母得以温暖。白术补脾,但与人参同用会导致气机壅滞,所以脐下动气、呕吐频繁、腹部胀满的,去掉白术。加桂枝以克制肾中邪气,加生姜以止呕吐。加附子以消除阴寒。泄泻频繁是湿邪较盛,仍用白术来燥湿。口渴想要饮水,是津液不足,加白术能使水饮化为津液。心下悸动是水饮内停,加茯苓以利水。腹中疼痛加倍用人参,是因为虚痛。寒邪较盛的增加干姜用量,是因为寒邪太甚。

干姜附子汤

攻下之后又发汗,白天烦躁得不能入睡,夜晚却安静,不呕吐也不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而微弱,身上没有很高的热度,这种情况用干姜附子汤治疗。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去掉外皮,生用,切成八片)

以上两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完。

茯苓四逆汤

得了伤寒病,出现手足厥冷且胃脘部悸动,若误用发汗,或者攻下之法,疾病仍然不能解除,反而出现烦躁的症状,此时应用茯苓四逆汤治疗。

药物组成: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切成八片)

以上五味药,加入五升水,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