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3-3(3 / 4)

加入书签

将以上五味药,依照前面所述的煮法和服用方法进行煎服。

【集注】赵良说:出汗、恶寒、身体发热但不口渴的,是中风之证。出汗、恶寒、身体发热且口渴的,是中暑之症。这两种病症的表现相似,唯独以口渴与否来辨别。然而,伤寒、中风,也都有背部微微恶寒,以及时时恶风且口渴的情况,同样用白虎人参汤来治疗。这是因为火邪消烁肺金,而肺主气;肺脏受伤则卫气虚弱,卫气虚弱则肌表不固,由此出现出汗、身体发热、恶寒的症状。《内经》说:心将热转移至肺,会引发膈消。膈消就会口渴,这些都是相火损伤肺脏所导致的,由此可知关键在于救治肺脏。石膏能够治疗三焦火热,其功效侧重于清肺,能退去肺中的火邪,所以用作君药。知母也是在肺中清泻心火,滋养肾水之源,人参能生津并补益受伤的肺气,二者作为臣药。粳米、甘草补脾以资助肺金,作为佐药。

猪苓汤

主治阳明病,脉象浮、发热、口渴想要饮水;以及少阴病,腹泻六七天,伴有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且不能入眠的病症。

药物组成: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将以上五味药,加入四升水,先煮猪苓、茯苓、滑石、泽泻这四味药,煮取二升药液,滤去药渣;再放入阿胶,烊化溶解后,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集注】赵羽皇说:仲景创制猪苓汤一方,用来清利阳明、少阴二经的水热之邪。然而其主要目的全在于滋养阴液,并非单纯利水。因为伤寒表虚症最忌讳阳气亡失,而里热症又担忧阴液损耗。所谓亡阴,指的是损耗肾中的阴液与胃中的津液。所以阴虚的人,不但不能轻易使用攻下之法通大便,即便通利小便也需谨慎。因为阴虚之人过度渗利,反而会导致津液耗竭。方中阿胶质地黏稠,能滋养阴液、润燥;滑石性质滑利,可清除热邪、通利小便,再佐以猪苓、茯苓渗湿泻下,既能疏泄浊热而不使邪气瘀滞壅塞,又能润泽真阴而不会导致其过于枯燥,是利水而不损伤阴液的良方。所以太阳经利水用五苓散,是因为太阳经主管寒水,所以加桂枝来温通,这是通过温暖肾脏来促进水液运行。阳明经和少阴经使用猪苓汤,是因为这两条经脉都与津液相关,特意用阿胶、滑石来滋润,这是通过滋养无形的阴液来推动有形水液的运行。虽然都是利水之法,但用药的寒温特性截然不同,只有明达医理的人才能知晓其中奥秘。

五苓散

(附:茵陈五苓散)

主治脉象浮、小便不利、内热轻微且消渴的病症。还可治疗发汗后,脉象浮数、烦躁口渴的情况。以及中风后发热,六七天不缓解且烦躁,存在表里症状,口渴想要饮水,但饮水后就呕吐的病症。

药物组成:茯苓(十八铢)、猪苓(十八铢)、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桂(半两)。

将以上五味药研为散剂,用米汤送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多喝温水,出汗后病症可痊愈。

【注释】这个方剂,是治疗太阳经邪热传入膀胱腑,水气不能正常运化的方剂,针对膀胱及其表里相关病症。一是治疗水逆症,即饮水后呕吐;一是治疗消渴症,饮水后消渴症状缓解。膀胱是贮藏津液的腑,通过气化功能才能排出尿液。邪热侵入膀胱,如果水湿过盛,就会导致水湿壅滞不能气化,水液蓄积于上焦,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从而引起小便不利。如果热邪过盛,水液就会被热邪消耗,水液在上焦被消灼,膀胱的津液枯竭,也会导致小便不利。饮水后呕吐,是水湿盛于热邪;饮水后消渴症状缓解,是热邪盛于水湿。这两种病症都有小便不利的表现,所以都可以用该方主治。然而,小便通畅的人不可使用,以免过度损耗津液。由此可知,五苓散并非专门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