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3-3(2 / 4)
草(二两,炙制)。
煎法:用八升水,先煮葛根,煮至水减少二升,再加入其他药物,继续煮取二升药液,分两次温服。
【集注】柯琴说:体表发热没有消除,表明表证未解,泄泻不止,表明里证未解,两种病症的病因相同。一种是脉象微弱且胃脘部痞塞坚硬,这是脉象显示正气不足而病症表现为邪气有余;另一种是脉象急促且气喘,反而自汗出,这是脉象显示正气有余而病症表现为正气不足,对于表里虚实的判断,应当依据脉象来辨别病症。微弱的脉象出现在多次攻下之后,那么胃脘部痞塞坚硬属于虚证。所以使用理中汤中辛甘温补之药,来止泻并消除胃脘部痞塞坚硬的症状,又加入桂枝来解除表证。先煮四味药,后加入桂枝,这样调和中焦的药力充足,而解肌发表的药力锐利,这是在表里双解之中蕴含着权宜之法。原本桂枝汤证的脉象本应和缓,误下之后脉象反而急促,可知阳气较重,邪气束缚在体表,阳气在内扰动,所以气喘且汗出,泄泻不止,这是急剧的泄泻下注急迫,属于热证。所以以气清质轻的葛根为君药,来解肌发表并止泻;以苦寒清肃的黄芩、黄连为佐药,来止汗并平喘;又加入甘草来调和中焦。先煮葛根,后加入其他药物,这样解肌发表的药力和缓,而清泄中焦的药力锐利,这又与补中和逐邪的方法不同了。又说:上一条所述的脉象和症状表明阳虚,虽然体表有热邪,但里证属于虚寒;下一条所述的脉象和症状表明阳盛,虽然泄泻不止,但表里都属于实证。同样是协热下利,同样是表里不解,但寒热虚实不同,攻补的方法也不同。前方是理中汤加桂枝,并且把桂枝列在人参之上;后方是泻心汤加葛根,并且把葛根列在黄芩、黄连之前。不命名为理中汤、泻心汤,都是因为表证未解的缘故。补中和里之剂也能解除表证,清热和里之剂也能发散表邪,补中和里之剂也能消散痞塞,清热和里之剂也能止泻。仲景创制的表里双解方剂,神奇精妙到如此程度。
白虎汤
主治阳明证,表现为出汗,口渴想要饮水,脉象洪大浮滑,不恶寒反而恶热。
药物组成:石膏(一斤,打碎,用棉包裹)、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将以上四味药,加入一斗水,煮至米熟,药汤即成,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集注】柯琴说:阳明经的邪气从阳化热,所以不恶寒而恶热;热邪蒸腾向外发泄,所以热汗自然流出;热邪消烁胃中津液,所以口渴想要饮水;邪气强盛且属实,所以脉象滑,然而病邪仍在经脉,所以脉象兼浮。因为阳明经属胃,在外主肌肉,此时虽有大热但还未形成腑实,终究不是苦寒之药所能治疗的。石膏味辛性寒,辛味能解除肌表之热,寒性可克制胃火,其寒性沉降,辛味能向外走散,兼具内外双解的功效,所以作为君药。知母味苦性润,苦味可泻火,润性能滋燥,所以作为臣药。使用甘草、粳米调和中焦脾胃,并且能在土中泻火,五行中土生甘味,寒药得甘味则寒性缓和,苦药得甘味则苦味平和,使石膏、知母沉降的特性,都能因甘味而留连于中焦。以此二味为佐药,可使大寒之品没有损伤脾胃的顾虑。煮成的药汤进入胃中,输送到脾脏,上归于肺,水精得以布散于全身,严重的烦躁、口渴症状就可以消除了。白虎是西方金神,以此命名方剂,如同秋金得令,炎暑之热自然消解。若再加入人参,能补中益气而生津液,与人参、甘草、粳米的补益作用协同,制约石膏、知母的寒凉之性,既能泻火又不损伤脾胃,这才是万全之策。
白虎加人参汤
主治太阳中热之症,症状为出汗、恶寒、身体发热且口渴,此即中暑之症。
药物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