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1-6(3 / 4)
黄丸,治疗两尺脉象旺盛,阴虚火动,午后发热、骨骼痿软等症状,这就是王冰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阴阳偏盛,就会疾病丛生。肾取象于坎卦,阳藏于阴的内部。不仅阴盛阳衰时,阳畏惧阴而不敢归附,即使阴衰阳盛,阴难以潜藏,阳也无处依附,虽然同样是火不归原,但所引发的病症却不相同。所以在补肾药物中加入桂、附,可壮阳以战胜阴寒,使阳无所畏惧,从而自然归原。加入知、柏,可补阴以秘藏阳气,使阳有所贮存,从而自然归藏。世人只知道用桂、附引火归原,却不知道用知、柏平衡阴气、秘藏阳气,举世之人都受此误导,所以朱震亨特意提出补阴的理论,以驳斥以火济火的错误做法,但不明白其旨意的人,反而加以非议,实在令人叹息。
八味地黄丸
治疗命门之火虚衰,不能生养脾土,从而导致脾胃虚寒,不想吃东西,大便不成形,或者下元(肾)衰败疲惫,肚脐周围和腹部疼痛,夜间小便次数多等病症。
药物组成:熟地黄(八两,经过九次蒸制,达到标准后,捣成膏状) 干山药(四两) 山萸肉(四两) 白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三两) 肉桂 附子(各一两)
以上八味药研成粉末,用蜂蜜炼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用酒送服十五丸,一天服用两次。
【集注】赵献可说道:君子通过观察坎卦之象,就知道肾中具备水与火的作用。现在的人同房时阴茎容易勃起的,是阴虚导致虚火妄动;阴茎在同房前就痿软的,是命门火衰。真水枯竭的话,即使在隆冬时节也不会感觉寒冷,真火熄灭的话,即使在盛夏也不会感觉炎热。这个药方,熟地、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山萸都是滋润濡养的药物,所以能够滋补肾阴(壮水之主);肉桂、附子是味辛性润的药物,能够在滋阴的基础上补充肾阳(于水中补火),所以能够补益肾阳(益火之原)。水火得到滋养,那么肾气就恢复了。
喻昌说:《金匮要略》中用八味丸,治疗脚气向上蔓延,少腹部感觉麻木不仁的病症。脚气就是阴邪之气,少腹部麻木不仁就是病邪攻心的先兆,所以用八味丸来驱逐阴邪。它能治疗虚劳腰痛,少腹部拘挛紧迫,小便不通畅的病症,是因为过度劳累损伤了肾脏,阴邪之气逆乱于少腹部,阻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小便不能正常通利,所以用它来温养下焦,从而收敛肾气。对于气短并且有轻微水饮的病症;水饮也属于阴邪之类,阻碍了胸中的阳气,自然导致气短,所以用八味丸引导水饮向下排出,来使胸中气机安稳。对于消渴病,喝一斗水,小便也排出一斗,这是因为肾气不能摄纳水液,小便随意排出,人体的津液源泉有迅速枯竭的趋势,所以赶紧用八味丸来抑制这种水液流失的情况。对于肾水向下流失的消渴症状,以及肾气不能上升导致的口渴症状,如果不用八味丸来封藏蛰藏肾气,蒸动肾中水气,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后人称八味丸为治疗消渴的圣药,是领悟到了其中的要义。
柯琴说:命门之火,是水中的阳气。水的本性是静止的,但是河流却能川流不息,这是气的推动作用,是火的功能体现,不是指有形的火。然而火少了能滋生生气,火过旺则会消耗正气,所以火既不能过盛,也不能太衰弱。所说的火生土,就是肾中微弱的阳气在其中运行,像气息相互吹拂一样。如果命门火衰,微弱的阳气几乎要熄灭了。想要温暖脾胃的阳气,必须先温补肾中的命门之火,这个肾气丸把肉桂、附子放在滋阴的药物中,用量是其他滋阴药物的十分之一,用意不在于补火,而在于微微生发阳气,也就是生发肾气。所以不叫温肾,而命名为肾气丸,由此可知肾以气为主导,肾得到了充足的气,脾土自然就健运了。而且形体虚弱的人,用补气的方法来温养,那么因为脾胃虚寒而生病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