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1-6(2 / 4)
,用米汤送服。
【集注】罗谦甫说:这个方剂最初由缪仲醇创制,用于治疗妊娠期间脾虚以及胎象不稳的病症。因为胎儿的孕育起始于足少阴肾经,而生长依赖于足阳明胃经。所以阳明经是胎儿生长的根本,一旦阳明经气不足,那么元气既不足以滋养胎儿,也不足以维持自身需求,因此在妊娠三个月,正值阳明经养胎的时候,就会出现呕吐。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有的孕妇在三个月或者五个月时发生流产,这都是因为阳明经气虚,不能固摄胎儿。古代的安胎方剂,大多使用川芎、当归,却不知这两种药反而容易导致滑胎。这个方剂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莲子、芡实、山药、扁豆、薏苡仁的甘平之性,来补脾元;用陈皮、麦芽、神曲、砂仁、白豆蔻、藿香、桔梗的香辛之性,来调畅胃气,如果有湿热,就用黄连来清热燥湿。它既没有参苓白术散补药过多导致的滞腻,也没有香砂枳术丸燥湿消食太过的弊端,既能补养又能运化,达到极为平和的状态,用它来稳固胎象,永远不会出现滑胎流产的情况。男子服用此药,可以调中养胃。将其命名为资生丸,确实名副其实。
六味地黄丸
主治肾精不足,虚火上炎,出现腰膝痿软无力,骨骼有热感且酸痛,足跟疼痛,小便淋涩不畅或失禁,遗精、梦中泄精,水液泛滥形成痰饮,自汗、盗汗,失血后出现消渴症状,头目眩晕,耳聋,牙齿松动,尺部脉象虚弱而大等病症。
药物组成为: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白茯苓(三两)、干山药(四两)、牡丹皮(三两)、泽泻(三两)。
将上述药物研成粉末,用炼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空腹时用淡盐汤送服。
【集注】柯琴说:肾脏虚弱不能藏精,肾中(坎宫)之火没有依附而肆意妄行,向下无法顺应肝木升发生长的时令,向上断绝了肺金生化的源头。地黄禀性甘寒,制成熟地黄后味道醇厚,这就是对精不足的情况用厚味药物来补养,用它来大量滋养肾阴,填补精髓,壮大肾水。以泽泻作为使药,有人厌恶它泻肾而去掉不用,却不知一阴一阳,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一开一阖,是动静变化的关键。精属于癸水,是阴水,静止而不流动,是肾的本体;尿液属于壬水,是阳水,流动而不停留,是肾的功用。因此肾主五液,如果阴水不能固守,那么真水就会不足,如果阳水不能流动,那么邪水就会泛滥。所以用熟地黄作为君药来稳固封藏蛰藏的根本,同时佐以泽泻来疏通水道的滞塞。然而肾脏虚弱时,如果不补养其母脏,不疏导其源头,也无法巩固封藏蛰藏的作用。山药性凉而能补养,用来培补癸水的源头,茯苓味淡能渗利,用来疏导壬水的源头。再加上山茱萸味酸性温,借此收敛少阳之火,滋养厥阴之液。丹皮味辛性寒,用来清泻少阴之火,同时又可奉养少阳之气。滋养化源,奉养生气,天癸就能安居其位。壮大肾水以克制虚火,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
【按语】五行之中,唯有火有两种,即君火和相火。君火是心经之火,主宰着全身之火。相火是肾中的火,散布全身之火。假如君火没有相火,就不能散布诸火,以维持生命的根本。相火没有君火,就不能主宰诸火,从而无法克制其肆意妄行带来的灾害。所以李杲提出内伤劳倦、火乘土位的理论,针对心火过盛的情况,使用升阳气泻阴火、朱砂安神等药物,而没有提及心火不足的情况,是因为前人已经有归脾汤、养心汤等方剂。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针对肾火过盛的情况,使用补阴、补天等药物,而没有提及肾火不足的情况,是因为前人已经有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等汤丸。在本方基础上加附子、肉桂,名为桂附地黄丸,治疗两尺脉象微弱,相火不足,身体虚弱、气短等症状,这就是王冰所说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加黄柏、知母,名为知柏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