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哕下痢病脉症并治第十七1-2(2 / 4)

加入书签

/p>

【按语】“文蛤汤主之”五字,应当在“头痛”之下,文义才连贯,这是传抄错误。“兼主”的“主”字是多余的字。该方也用于治疗轻微外感风邪,脉象紧,头痛。

【注释】呕吐之后口渴,应当少量慢慢给水喝,胃气调和呕吐自然停止。如果肆意贪饮,那么新饮又会停聚,呕吐必然不止,应当按照因饮致吐来治疗。如果兼有轻微外感风邪,脉象必然紧,头必然痛,用文蛤汤治疗,这是既治疗口渴又治疗风水。所以在越婢汤方中加文蛤。越婢汤能发散风水,文蛤能治疗口渴不止。

【集注】程林说:贪饮的人,饮水必然过多,过多就会使水液在上焦泛滥,必然会有溢饮的隐患,所以用这个方剂来消散水饮,方中都是辛甘发散的药物,所以也主治轻微外感风邪,脉象紧,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个) 大枣(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用六升水,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出汗病即痊愈。

【集解】李彣说:文蛤汤,就是大青龙汤去掉桂枝,是发汗的方剂,使水饮从毛孔中泄出,以消散体表的水饮。经典讲:开通汗孔、通利小便,这个方剂一举两得。因为方中有麻黄、生姜等解表药物,所以也主治轻微外感风邪,脉象紧,头痛。

有人问:病人脉象数,数主热,应当消化谷物、正常饮食,却反而呕吐,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说:因为发汗,使阳气微弱,膈气虚弱,脉象才数,这个数是外来的虚热,不能消化谷物,是胃中虚寒的缘故。脉象弦,是正气虚弱的表现,表明胃气已经极度虚弱,没有剩余的正常功能,出现早上进食,傍晚呕吐的症状,这就发展成了胃反病。本来寒邪停留在上部,医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疗,现在脉象反而呈现弦象,所以叫做虚证。

【按语】问曰:病人脉数至胃中虚冷故也等句,已在《伤寒论·阳明篇》详细阐述,错简在此,并且与‘脉弦者虚也’文义不连贯。

【注释】弦脉是水饮之脉,并非虚脉,患呕吐病的人若见到弦脉,那是胃气虚弱。胃气虚弱,肝邪乘虚而出现弦脉,所以叫做虚证。询问导致脉象弦的原因,是因为寒邪在上,医生反而攻下,使胃气耗尽而虚弱,就不能消化水谷,导致早上进食傍晚吐出,傍晚进食早上吐出,变为中寒胃反症。

【集注】李彣说:食物不能入口,这是有火;食物吃进去反而吐出,这是无火。这种寒邪在上的情况,治法应当温中才能痊愈,反而攻下就会更加虚寒,呕吐也会更严重。

寸口脉象微弱而数,微弱表示正气虚弱,正气虚弱则营气亏虚,营气亏虚则血液不足,血液不足就会导致胸中寒冷。

【按语】此条文义不连贯,必定是错简。

趺阳脉象浮而涩,浮表示胃虚,虚会损伤脾脏,脾脏受伤则不能运化,出现早上进食傍晚呕吐,傍晚进食早上呕吐,隔夜食物不能消化,这种病症叫做胃反。如果脉象紧而涩,病情就难以治疗。

【按语】“虚则伤脾”的“虚”字,应当是“涩”字,这是传抄错误。

【注释】前条是因为误下导致胃反病,脉象表现为弦;此条不是因为误下而得胃反病,脉象则表现为浮而涩。趺阳脉出现浮而涩,浮脉可候胃气,涩脉可候脾气,浮而无力表明胃虚,涩而无力表明脾脏受伤,胃虚脾伤,就不能消化水谷,所以早上进食傍晚呕吐,傍晚进食早上呕吐,吐出的都是没有消化的隔夜食物,所以叫做胃反。如果脉象紧涩,说明邪气强盛而正气衰弱,所以病情难以治疗。

【集注】徐彬说:紧脉表示寒邪强盛,涩脉表示津液枯竭,正气不能战胜邪气,所以说:难以治疗。

患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