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脉症并治第十五1-3(2 / 3)
邪,风邪导致从上半身开始浮肿,所以面部浮肿,骨节疼痛怕风,这是风邪在经络肌表。皮水病是因为体内有水气,皮肤感受湿邪,湿邪导致从下半身开始浮肿,所以足背浮肿,腹部像鼓一样,按下去凹陷没指,这是水在皮肤之间,不是风邪,所以不怕风,因为是水湿之邪,所以不口渴。这两种病邪都在体表,所以脉象都浮,都应当通过发汗、解表的方法来解除病症。正水是水病在人体上部,石水是水病在人体下部;所以水在上部就会胸部胀满、气喘,水在下部就会腹部胀满、不气喘。这两种病邪都在体内,所以脉象都沉迟,都应当从下部、通过温阳的方法来解除病症。黄汗病,出汗的颜色像黄柏汁,脉象沉迟,说明脏腑内有寒饮;身体发热,说明经络外有伏热。因为有寒饮所以胸部胀满,四肢、头面浮肿;伏热如果长时间不解除,所以必然会导致痈脓。由此推断,可知黄汗病是体内有寒饮,体外有伏热,在体内熏蒸郁积,从土湿之化而形成。把黄汗病列在水病的门类中,也是因为它是因水邪致病而出现浮肿。
【集注】程林说:风水与皮水类似,都属于表证,正水与石水类似,都属于里证。只是风水怕风,皮水不怕风,正水气喘,石水不气喘,这是它们的差异之处。
尤怡说:风水,是水被风邪搏击,因为风邪而引发水病。风邪伤了皮毛,而湿邪流注到关节,所以脉象浮、怕风,而且骨节疼痛。皮水是水在皮肤中运行,在内与肺气相应,所以脉象也浮,不兼有风邪,所以不怕寒。腹部像鼓一样,就是《内经》中所说的“鼓鼓然不坚”的意思。因为病在皮肤,没有影响到肠脏,所以外在有肿胀的形态,而内部没有气喘胀满的症状。水在皮肤的,适宜通过发汗来解除病症,所以说:应当发汗。正水,是肾脏自身的水邪过盛。石水,是水邪凝聚而不运行。正水,趁着阳气虚弱,侵袭到上焦,所以脉象沉迟而且气喘。石水,因为阴气过盛而凝结在少腹,所以脉象沉,腹部胀满而不气喘。黄汗病,汗出沾湿衣服如同黄柏汁的颜色,是因为湿热交结致病,而湿邪在热邪之外,湿邪偏盛于上部而阳气不能运行,就会身体发热、胸部胀满,四肢、头面浮肿,时间久了,湿热就会侵入内里,营气不通畅,就会逆于肌肉之中而形成痈脓。
脉象浮且洪,浮主风邪,洪主气盛,风邪与气相互搏结。若风邪强盛,就会发为隐疹,身体瘙痒,这种瘙痒的病症叫做泄风,病久不愈会发展成痂癞;若气强盛,就会引发水病,导致身体难以俯仰。风邪与气相互冲击,身体就会出现浮肿,通过发汗病症就会痊愈。若怕风,表明表气虚弱,这就是风水病;若不怕风,且小便通利,是上焦有寒,患者口中多涎液,(按:“此为黄汗”四字,应当是衍文)。
【按语】“身体洪肿”中的“洪”字,应当是“浮”字。“此为黄汗”这四字,应当是多余的文字。
【注释】六部脉象都浮且洪,浮主风邪,洪主气盛。风邪与气相互搏结致病,如果风邪强于气,二者相搏发病,那么病偏于营分,所以发为隐疹,身体瘙痒,瘙痒是因为肌肤虚弱,风邪向外侵迫所致。这种病名为泄风,就是现在所说的风燥疮,所以如果日久不愈,就会发展成痂癞。痂癞,指的是疥癣、疠癞之类的病症。如果气强于风,二者相搏发病,那么病偏于卫分,所以引发水气病,导致身体难以俯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支饮病,表现为气喘、胀满、不能平卧。
如果风邪与气二者都强盛并相互冲击而发病,就会形成风水病,所以会全身浮肿。以上这些病症都在肌表,所以应当发汗,汗出之后病症就会痊愈。风水病若无汗,应当用越婢汤发汗,如果汗出且怕风,这表明表阳虚,所以要加附子。如果不怕风,小便通利,不是表阳有寒,而是上焦有寒,上焦有寒,且同时患有水病的人,其口中必然会生出很多涎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