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症并治第十1-2(3 / 3)
> 有人问:人患宿食病,如何鉴别呢?老师说: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而涩,尺中脉也大而涩,所以知道有宿食,用大承气汤治疗。
【按语】“尺中亦微而涩”的“微”字,按照《伤寒论》应为“大”字。
【注释】宿食病,就是现在所说的伤食病,指食物隔宿不消化。人出现腹满且疼痛,如何鉴别是宿食病呢?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而涩,是说按脉时感觉脉大、涩且有力,关上脉和尺中脉也是如此。脉大、涩且有力,表明邪实而气机不利,所以知道有宿食。应当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脉象数而滑的,是实证,这表明有宿食,攻下即可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
【注释】腹满且疼痛,脉象数而滑的,是实证,说明有宿食,所以应当攻下。
【集注】李彣说:滑脉,表明水谷之气过盛,如果滑脉兼数,说明实热已经进入胃腑。所以说:有宿食可以攻下。
腹泻而不想进食的,是有宿食,应当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注释】刚开始腹泻就不想进食的,是伤食,厌恶食物所以不想吃;长期腹泻不想进食的,是伤脾导致不能进食。现在刚开始腹泻就不想进食,是因为有宿食。应当攻下,无疑适宜用大承气汤。
【集注】沈明宗说:这是因伤食而导致腹泻。突然伤于宿食,停滞在胃中,阻碍了气机升降,不能正常转输至肠中,致使水谷不分而向下奔泻导致腹泻,宿食在胃中,所以不想进食。必须攻下宿食,腹泻停止后就会想进食,所以适宜用大承气汤。
宿食停留在上脘,应当用吐法,适宜用瓜蒂散。
【注释】胃有上、中、下三脘,宿食停留在上脘,会出现膈间疼痛且呕吐,这种情况可吐不可下;停留在中脘,会出现心中疼痛且呕吐,或者疼痛但不呕吐,这种情况可吐可下;停留在下脘,会出现脐上疼痛但不呕吐,这种情况不可吐可下。现在宿食在上脘,所以应当用瓜蒂散催吐。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炒至黄色) 赤小豆(一分,煮熟)
以上两味药,杵成散剂,用香豉七合煮取汤汁,调和一钱匕的散剂,温服。如果不呕吐,可稍微增加药量,以畅快呕吐为度后停止。有失血情况以及身体虚弱的人,不能服用。
脉象紧如转动的绳索且无规律的,是有宿食。
【注释】“转索无常”,是紧脉的脉象特征。如果是浮紧脉,多为伤寒;沉紧脉,多为冷痛。寒邪侵犯胃脘,谷气不能正常运行,所以说:有宿食。
脉象紧,头痛,是外感风寒,同时腹中有宿食不消化。(另一说法:寸口脉紧。)
【注释】脉象紧且头痛,是外感风寒病;脉象紧且腹痛,是内伤宿食病。
【集注】李彣说:按此脉象与症状,看似伤寒但并非伤寒,因为身体不疼痛、腰脊不僵硬。然而紧脉也需要辨别,浮而紧的,是伤寒;沉而紧的,是伤食。《甲乙经》说:人迎脉紧甚为伤于寒,气口脉紧甚为伤于食,那么寒与食又可通过左右手脉象来辨别,由此可知腹中有宿食不消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