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痉湿暍病脉症并治全篇1-2(2 / 3)

加入书签

丹田有热,胸中寒冷,口渴想要喝水,却又不能喝,只是感到口燥心烦。

【注释】湿病患者仅头部出汗,这是湿气向上泛滥导致的出汗,并非阳明经热邪不能透散。湿病患者背部僵硬,是湿气阻滞导致的沉重僵硬,并非痉病那种拘挛僵硬。想要盖被子、烤火,不是因为对外界寒冷惧怕,而是湿邪过盛产生了体内虚寒。如果错误地把湿气泛滥导致的头部出汗,当作阳明经瘀热导致的头部出汗,而使用攻下之法,寒湿之气就会乘虚进入胸部,导致胸部胀满,进入胃部就会呃逆。寒湿之气不能化解,所以小便不通畅;胸中寒冷,所以舌头上滑腻发白如同有苔;丹田有热,所以口燥口渴,想要喝水却又不能喝,这是因为胸中有寒湿的缘故。

【集注】成无己说:伤寒一般没有汗,湿病患者虽然有汗但不能遍及全身,所以只是头部出汗。

程应旄说:虽然口渴想要喝水,看似有热,但从不能喝水这一点可以分辨,只是口燥心烦,实际上并非胸中燥热烦闷,可见症状相同但疾病不同。

湿病患者若误用攻下之法,出现额头上汗出不止,微微气喘,小便通利的情况,会死亡;如果出现腹泻不止的情况,也会死亡。

【注释】这是承接上一条,说明湿病患者误下后产生的严重后果。湿病患者误下后,出现胸满呃逆、小便不利、舌上似苔、口燥渴却不能饮水的症状,这已经属于误治的逆症,但还在可治范围。此次误下之后,额头上汗出不停,微微气喘不止,这是阳气向上脱失;小便反而通利,腹泻不止,这是阴气向下脱失。阴阳相互分离,所以会导致死亡。

【集注】方有执说:治疗湿病应当通利小便,而这里却以小便通利主死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误治导致阴阳散失消亡。

程知说:湿邪侵袭人体,阴气先受损伤,所以本经的湿证,大多采用助阳温散的方法治疗,如果随意攻下,就会导致阳虚阴盛而无法挽救。额头上汗出、微微气喘,是虚阳将要向上脱失;二便失禁,是盛阴将要向下脱失。阴阳分离,所以会死亡。

患者全身都疼痛,发热,在傍晚时分症状加剧,这种病叫做风湿。这是由于出汗时吹风,或者长期贪凉受冷所导致的。

【注释】这里所说的“病者”,指的是全身都疼痛的患者。患湿病的人全身疼痛,患风湿的人同样全身疼痛。然而湿病的疼痛,表现为身体沉重难以转侧;风湿的疼痛,则表现为轻微掣痛且不可屈伸,这是疼痛方面的区别。至于发热,湿病的发热,早晚没有明显的轻重之分;风湿的发热,则在傍晚时必定加剧。这是因为出汗时吹风,或者长期受湿,又再次感受风冷之邪所导致的。

【集注】张志聪说:出汗时吹风,就会得风湿;长期贪凉受冷,就会得寒湿。

张锡驹说:发热在傍晚时分加剧,是因为傍晚时阳气衰弱,阴气旺盛,湿为阴邪,所以在阴气旺盛的时候症状加剧。问:风湿相互搏结,全身都疼痛,按照治法应当通过发汗来解除病症,遇到天阴下雨不止,医生说此时可以发汗,但是发汗后病症却没有痊愈,这是为什么呢?答:发汗时,如果汗出过多,那么只是风邪去除了,湿气仍然留存,所以病症没有痊愈。如果治疗风湿,发汗时,只让病人微微有似要出汗的感觉,那么风邪和湿气就都会去除。

【注释】这是详细说明风湿相互搏结、全身疼痛时,不仅不能用攻下之法,即便发汗也不能不得其法。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风湿相互搏结,阴阳都受到邪气侵袭,所以全身都疼痛。按照治法应当通过发汗来解除病症,遇到天阴下雨不止,此时湿气旺盛,即便发汗,汗出过多而病症却不痊愈,这是因为仅仅风邪去除了,湿气还在,所以没有痊愈。因为正值湿气旺盛的时候发汗,汗出过多,这种发汗方式不当,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