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1-2(3 / 3)

加入书签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述三味药,加入三升水,煮至剩下一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集解】汪琥说:这个方剂与四逆汤类似,唯独去掉了甘草。大概是为了快速驱散寒邪,取用药物辛烈的特性,使其迅速发挥作用,直达下焦,所以不希望用甘缓的甘草来缓和药力。而且这个方剂尤其注重葱白的使用,少阴经属阴,自然界的寒气也属阴,两种阴邪相合而偏重于导致下利,这样就会使阳气与阴邪隔绝不通。干姜、附子的药力,虽然能够补益阳气,但不能确保真阳之气必然进入阴分之中。唯有葱白味辛,能够通阳气,使阴分得到阳气,下利才有可能痊愈。大概大辛、大热的药物,不过是借助它们来补益人体阳气,但如果没有药物来疏通,使真阳之气融会贯通,又怎么能达到治疗效果呢?

少阴病,出现下利且脉象微细的,应当用白通汤治疗。如果服药后下利不止,反而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消失,同时还伴有干呕和心烦的,应当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服药后,如果脉象突然暴出,是死症;如果脉象细微但逐渐恢复的,可以存活。

【注释】这是承接上文进一步详细说明脉象变化,以明确病情加重的意义。少阴病出现下利且脉象微细的,用白通汤治疗后,下利应当停止。但现在不仅下利不止,反而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消失,同时还伴有干呕和心烦的症状,这是阴寒过盛,阳气欲脱的表现。如果单纯用热药治疗寒证,由于寒邪过重,药物反而会被排斥在外,无法吸收。因此在白通汤中加入人尿、猪胆汁这样的阴性药物,以引导阳药进入阴分。《内经》说:“逆者从之”,就是这个道理。所谓“无脉”,是指脉象几乎消失。服药后再次诊脉,如果脉象突然暴出,就像蜡烛将熄时的火焰突然高起,这是死症。如果脉象逐渐细微地恢复,说明真阳正在逐渐回归,患者可以存活。因此,上文提到一旦出现下利,就立即用白通汤治疗,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集注】程知说:这是讲阴寒过盛导致阳气被格拒在外,需要用猪胆汁来通达阴分的方法。原本用白通汤治疗,阳气应当能够恢复。但现在不仅下利不止,反而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消失,说明阴邪更加肆无忌惮。干呕和心烦,说明阳药停留在膈肌以上,无法进入阴分。这并不是药物不能战胜病邪,而是缺乏引导药物进入阴分的力量。加入人尿、猪胆汁这样的阴寒药物,就可以引导干姜、附子的温性,进入被格拒的寒邪之中,从而调和逆气。这是《内经》中“从治”的方法。

程应旄说:脉象突然暴出是死症,说明无根的阳气突然外泄。脉象细微但逐渐恢复是可生的,说明阳气逐渐与阴气相交,阴气开始接受阳气。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将上述三味药物,用水三升煎煮,煎至剩下约一升,去掉药渣,加入猪胆汁和人尿,搅拌均匀后,分两次温服。如果没有猪胆汁,也可以使用。

【方解】这个方子是在白通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尿和猪胆汁。加入人尿和猪胆汁的原因是利用它们的阴寒性质来引导阳药进入阴分。药物下咽后,其寒凉性质带动阳药进入阴分,随后发挥温热的药性。通过这种方式,既能避免寒热药性相互抵触,又能调和阴阳,使上下阴阳得以贯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