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1-2(2 / 3)
方解】少阴是寒水之脏,所以寒邪伤人严重时,大多会侵犯少阴。因此,少阴病中死亡率较高。方中用两枚附子做主药,是因为附子药力强,而且重任在身。附子生用,一方面可以增强阳气,另一方面可以驱散身体内外的寒气,这样身体的疼痛自然会缓解,恶寒也会消除,手足也会变得温暖。用人参作为辅药,是为了巩固人体的元气,让五脏六腑有根基,十二经脉有来源,脉象自然不会沉细,骨节疼痛也能缓解。再用白术来补益脾胃,芍药来调和肝木,茯苓来利水。利水后,阳气自然旺盛,阳气旺盛了,阴寒就会消散。肝木调和,脾胃安和,水气得到制约,人体的生化功能就能恢复正常,这确实是一个万全的治疗方法。如果有人因为害怕不敢使用这个方子,从而耽误了治疗,实在是非常可惜的。
少阴病,如果脉象沉,应当迅速采用温法治疗,适宜用四逆汤。
少阴病,脉象沉,患者朦胧迷糊想睡觉,如果没有发热、口燥的症状,说明寒邪已经侵入脏腑,不需要犹豫,应该立即用四逆汤来温阳祛寒,帮助阳气恢复。
【集注】吴人驹说:脉沉需要辨别是虚还是实,还要看发病时间是短还是长。如果发病时间长,且脉沉而实,就需要另外讨论治疗方法。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将上述三种药物,用水三升煎煮,煎至剩下约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体质强壮的人可以用一枚较大的附子,干姜用三两。
【方解】四逆汤的名称来源于其主要治疗少阴经的内外皆寒,导致四肢厥冷(手脚冰凉)的症状。方中以甘草为君药,其甘温的性质可以温养阳气;干姜和附子作为臣药,辛温的特性可以助阳驱寒。甘草与干姜、附子配合,能够鼓舞肾阳,温暖中焦的寒气,起到温煦脾胃的作用;而干姜和附子在甘草的调和下,可以通达关节,温暖四肢,发挥驱散阴寒、回阳救逆的作用。当肾阳得以振奋,阴寒消散后,阳气自然向外输送,脉象会恢复正常,手脚也会变得温暖。
【集解】汪琥说:少阴病的脉象本应微细,患者只想睡觉。如果轻按脉象感觉不到,重按脉象又几乎消失,甚至沉伏不见,这说明寒邪已经深入体内,快要侵入脏腑,此时必须紧急温阳。如果稍有延误,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寒、蜷缩、呕吐、腹泻、烦躁不安、无法入睡、手脚冰冷、脉象消失等症状,各种预示死亡的症状很快就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四逆汤的使用还能延迟吗?
少阴病,出现下利(腹泻)的,用白通汤主治。
【注】少阴病患者表现为朦胧迷糊昏昏欲睡,脉象微细,已经是阳气被阴寒困阻的情况了。如果再加上下利,恐怕会导致阴气极度下陷,阳气也随之脱失。因此,方中用葱白作为主药,以大力通畅阳气并使其上升;再用干姜、附子作为辅药,以快速驱散阴寒并缓解其下陷之势,这样未脱失的阳气就能恢复了。
【集注】方有执说:少阴病出现下利,不仅在经络,也在脏腑,是由于脏寒过重、阴寒过盛所致。用干姜、附子治疗,是为了驱散阴寒,寒气自然就会消散。使用葱白并命名为白通汤,是因为通畅阳气后,阴寒自然会消退。
程知说:这里讲的是下利需要通畅阳气。少阴病是指有脉象微细、昏昏沉沉只想睡觉的症状。少阴病出现下利,是阴寒极盛的表现,担心会导致格阳(阳气被排斥在外)。因此用干姜、附子来消散阴寒,葱白来提升阳气。“通”字的意思,一方面通过温里使阳气得以进入,另一方面通过发散使阴寒容易消散。
汪琥说:肾虚无火,不能主水,所以少阴病出现下利,用白通汤是为了温里散寒。
白通汤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