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2-2(3 / 3)
现无尿,腹部胀满且呃逆加重的情况,就难以治疗了。
【按语】“续浮”的“浮”字,应当是“弦”字,这样才与上下文义相符,也才可以用小柴胡汤。如果两个都是“浮”字,那么上文提到的浮脉,既然适宜用小柴胡汤,下文提到的浮脉,又怎么能用麻黄汤呢?
【注释】风邪侵袭阳明经,太阳经病症还未解除,脉象应当是浮缓。现在脉象弦、浮、大,弦是少阳经的脉象,浮是太阳经的脉象,大是阳明经的脉象,脉象既然同时出现,病症也会相应兼杂。腹部胀满,是太阳经与阳明经合病的症状;胁下及心口疼痛,长时间按压气不通畅,是少阳经的症状;鼻干,是阳明经的症状;无汗,是太阳经的症状;嗜睡,看似少阴经的症状;全身及眼睛发黄,类似太阴经的症状;小便困难,是太阳腑的症状;潮热,是阳明里证;呃逆,是胃气衰败的症状;耳前后肿胀,是少阳经的症状;气短,是正气虚弱的症状。凡是仲景书中有病症描述却没有给出具体方剂的条文,大多是这种阴阳错杂、表里混淆的病症,只是教导医者等待病情发展的趋势,抓住时机进行治疗。所以先用针刺之法,使症状稍有减轻,如果表证仍未解,就已经形成危险的证候。如果过了十日,脉象仍然是弦而不是浮,那么邪气的发展趋势已偏向少阳经,可给予小柴胡汤和解,使阳明经的邪气通过少阳经而解除。如果脉象仅浮而不大,且没有其他症状,那么邪气的发展趋势已偏向太阳经,应当用麻黄汤发汗,使阳明经的邪气通过太阳经而解除。如果已经过了十多天,病情没有减轻,又没有发展成阳明腑实,反而出现无尿、腹部胀满、呃逆加重等逆症,即使有一两个可以攻下的症状,由于胃气已经衰败,也难以治疗了。
【集注】程知说:这一条全是表证未解,又没有汗出、口渴的症状,所以不能用白虎汤。虽然有潮热,但没有腹部坚硬胀满、谵语、持续出汗的症状,所以不能用承气汤。不如等待正气自行恢复,还可以逐渐引导邪气从体表解除。
程应旄说:这一条病症以“不得汗”三个字为主,所以在柴胡汤和麻黄汤之间斟酌选用,以疏通长期闭郁的邪气,总之是要达到出汗的目的。
脉象浮且芤,浮脉主阳,芤脉主阴,浮脉与芤脉并见,表明胃气产生邪热,这种情况下体内阳气(此处指阳气所依附的津液)将会枯竭。
【注释】脉象呈现浮且芤,浮脉代表阳气偏盛,芤脉代表阴血亏虚。阳气偏盛会引起发热,阴血亏虚会导致出汗,二者相互作用,会使胃气所生邪热更加亢盛,胃中的津液很快就会耗竭。这里所说的“其阳则绝”,意思是阳气所依附的津液耗竭,阳气也随之消亡。
【集注】方有执说:浮脉意味着气向上运行,所以属阳;芤脉表示血在内受损,所以属阴。胃中产生邪热,是因为阴血不足以调和阳气,津液干涸而形成燥热。
张璐说:这是说脾约证(一种肠胃津液不足,大便秘结的病症)应当攻下却未攻下,脉象就会从浮涩转变为浮芤,此时津液枯竭,攻下就更加困难了。“其阳则绝”,也就是阳气在体内枯竭,与亡失津液是相互阐释的说法。
赵良说:胃中阳热极度亢盛,脾脏没有足够的阴气来调和,孤阳无阴与之匹配,阳气就会不断燔灼,直至津液枯竭阳气消亡才会停止。
沈明宗说:这是辨别阳明病津液枯竭的脉象。浮脉表明邪气强盛,芤脉表明阴血亏虚,阳邪强盛而阴血亏虚,即浮脉与芤脉并见,胃气不断生热,所以说“其阳则绝”,这与亡失津液是同义的表述。如果见到这种脉象,应当滋养津液,不可贸然攻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