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2-2(2 / 3)

加入书签

腹泻,同样预示着死亡。

【注释】上一条提到腹泻并谵语的情况是可治的,而本条说腹泻且谵语的患者预示死亡。要知道,谵语并非死于腹泻,而是死于直视。直视,是因为精气不能贯注于眼睛;谵语,是因为神志不能守持于心,这已经属于凶险的证候。再加上气喘胀满,这是阳气向上脱失的表现,所以说预示着死亡。伴有腹泻,是阴气向下脱失的表现,所以也说预示着死亡。

【集注】方有执说:直视,是因为精气不能滋养眼睛;谵语,是因为神志不能主宰心神。气喘表明阳气在上部争扰,腹泻表明阴气在下部争扰,胃属中焦土,阴阳在上下争夺,而中焦之气不能守持,所以没有办法治疗,都预示着死亡。

发汗过多,如果又再次发汗,就会导致阳气耗损,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此时若脉象短,预示死亡;若脉象平和,还有生机。

【注释】患太阳病,发汗过多而病仍不解,又再次发汗,导致阳气与津液都大量耗损,热邪趁着体内燥热传入阳明经,从而引发谵语。谵语,是胃中有热、阳气亢盛的表现。脉象短,是正气虚弱、阴气不足的象征。阳热之病出现阴寒之脉象,表明阴气胜过阳气,所以预示死亡。如果脉象不短,说明阴阳之气能够自行调和,所以还有生机。

【集注】喻昌说:有的方注认为这是太阳经条文的脱漏,却不知太阳经病一般不会出现谵语,一定要经过较长时间且病邪兼及阳明经、少阳经时,才会出现谵语。所以这里说的是太阳经刚得病时,发汗过多,等到病邪传至阳明经时,又再次发汗,因而出现阳气耗损导致谵语的一种病症。阳气耗损的人,体内仅存阴气,所以神魂不定,出现幻觉幻听,这与热邪侵扰心神的症状不同。脉象短表明阴阳不能相互依附,脉象平和表明阴阳尚未分离,患者的生死就根据脉象来判断。

汪琥说:出现谵语的患者,脉象应当是大而实或者洪大滑利,这就是脉象平和。所谓平和,是说脉象与病症相符,病症即使严重也不会危及生命。如果谵语时脉象短,表明邪热炽盛而正气衰弱,这属于阳证出现阴脉的情况,此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发汗过多,导致阳气耗损而出现谵语的,不可攻下,可给予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使津液通畅后,病症会自行痊愈。

【注释】这一条又承接上一条,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谵语属于阳明热盛、内有实邪,是可以攻下的病症。但如果是因为发汗过多,大量耗损气液而出现谵语,这是津液干枯导致燥热的谵语,并非热邪炽盛、内有实邪的谵语,所以不可攻下。若里有热,适宜用白虎加人参汤。若表证未解,就用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使津液通畅后,病症自然会痊愈。

【按语】发汗过多,阳气耗损致谵语,因为没有大便干结、腹部胀满疼痛的症状,所以不可攻下;又因为没有身体寒冷、出汗且恶寒的症状,所以不可用温法。由此可知,因发太阳经汗过多导致谵语的,必定没有发热、出汗且恶寒的症状。因发阳明经汗过多导致谵语的,必定有潮热、怕热、不大便的症状。而这里是发少阳经汗过多导致谵语,也就是医论中所说的少阳经不可发汗,发汗就会谵语。然而,除了小柴胡汤没有别的合适治法,但只用柴胡,又担心其升散之力过强,不适合阳气耗损的情况,所以合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使津液通畅,病症自然会痊愈。

阳明中风,脉象弦、浮、大,伴有气短,腹部胀满,胁下及心口疼痛,长时间按压,感觉气不通畅,鼻干,无汗,嗜睡,全身及眼睛都发黄,小便困难,有潮热,时常呃逆,耳前后肿胀,针刺后症状稍有减轻,但表证仍未解。病过十日,脉象仍为弦(此处“浮”据按语应为“弦”),可给予小柴胡汤。若脉象仅浮,没有其他症状,可给予麻黄汤。如果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