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少阳病脉症并治全篇1-1(2 / 3)

加入书签

:少阳病只宜和解,若用吐法会损伤阳气而致心慌,用下法会耗损阴血而致惊悸。

汪琥说:少阳病本有禁用吐下之戒,此症因胸满烦躁而误用吐下。前人注释认为吐法伤气致心慌、下法伤血致惊悸,实则惊悸皆与心神相关。误吐下会耗竭津液,导致神志虚弱,故见心慌惊悸。

沈明宗说:胸中烦满看似可用吐法,但少阳邪气已深入胸胁,吐法反伤胸中正气,迫使邪气内扰心神,引发心慌惊悸。

魏荔彤说:此条仲景未出方剂,但小柴胡汤证中有心烦、心下悸的记载,推测可用小柴胡汤和解。既然汗、吐、下法皆不可行,当以和解为主,小柴胡汤为少阳病对症之方。

伤寒病,脉象弦细,伴有头痛发热症状的,属于少阳病。少阳病不可用发汗的治法,如果发汗就会出现谵语。这是因为病邪转属到胃,如果胃气调和就会痊愈,胃气不调和,就会出现烦躁而且心悸的症状。

【注释】:不说“少阳伤寒”,而只说“伤寒”,这是简略的说法。意思是这个少阳病是从伤寒之邪传变而来的。弦细的脉象,是少阳病的脉象。上一条没有提及脉象,这里提到脉象,是补充说明。头痛发热无汗,是伤寒的症状,又同时出现口苦、咽干、目眩这些少阳病的症状,所以说属于少阳病。因为少阳病已经属于半里的阶段,所以不可发汗,如果发汗,就会进一步损伤津液,助长热邪,必然会出现谵语。既然出现谵语,那么就是病转属到胃了。如果这个人平素津液充足,胃能够自行调和,那么或许可以痊愈。否则津液干涸,热邪结聚,胃不能调和,不但会有谵语,而且还会更加烦躁并且心悸。这揭示了伤寒之邪传变到少阳的大纲。

【集注】:王肯堂说:凡是头痛、发热都被认为是病在表,唯独这里的头痛、发热属于少阳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其脉象弦细,所以知道邪气已经进入少阳的范围。

喻昌说:少阳伤寒禁止发汗,少阳中风禁止吐法和下法,这两个意义相互列举,其主旨更加严格。因为伤寒的头痛发热,本适宜发汗的,尚且不可发汗,那么伤风不可发汗,就更不用说了。伤风出现胸满而且心烦,看似可以用吐法和下法的,尚且不可用吐法和下法,那么伤寒不可用吐法和下法,就更不用说了。脉象弦细,表明邪气想要入里,胃中的津液已经被热邪消耗,再次发汗,使津液向外流失,怎么能不出现谵语呢?

汪琥说:错误地使用发汗之法而出现谵语,是因为津液被夺而胃中干燥,所以言语错乱。此时少阳之邪已经转属到胃,所谓胃调和就会痊愈,是说应当用药来清降胃中的热邪,使胃气恢复平和。胃气不调和,不但会有谵语,还会更加烦扰、心中悸动不安,这是说胃热向上侵犯心脏,所以心脏之神不能安宁。

伤寒或者中风,经过五六天,出现往来寒热,胸胁部苦于满闷,神情默默,不想吃东西,心里烦躁,喜欢呕吐,或者胸中烦闷但不呕吐,或者口渴,或者腹中疼痛,或者胁下痞硬,或者心下悸动,小便不利,或者不口渴,身体有轻微发热,或者咳嗽等症状,用小柴胡汤主治。

【注释】:这一条承接上面三条,相互详细地列举症状,以明确其治疗方法。伤寒或者中风三四天,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以及弦细的脉象,就知道邪气已经传变到少阳了。如果同时出现耳聋、目赤、胸满而且心烦的症状,就知道是从中风传来的;如果同时出现头痛、发热、无汗的症状,就知道是从伤寒传来的。现在经过五六天,又出现往来寒热,胸胁部苦于满闷,神情默默,不想吃东西,心里烦躁,喜欢呕吐,就知道这是中风、伤寒兼有的症状。少阳的邪气,进一步可以传至太阴的里,退一步可以回到太阳的表,处于半表半里之间。邪气向外与表合并,半表不能解除就会出现寒象;向内与里合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