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篇1-2(1 / 3)

加入书签

患太阳病两天,反而出现烦躁症状,医生却反而用熨背的方法治疗,致使病人大量出汗,邪热随着大汗入于胃中,胃中的津液枯竭,就会出现烦躁,必然会发生谵语。经过十多天后,病人出现振颤、战栗,而后自行下利,这是疾病将要解除的表现。原来病人从腰以下没有汗,想要小便却解不出,反而出现呕吐,又想解小便,脚下感觉怕风,大便干结,按常理小便应当频数,却反而不频数,等到大便排出量多之后,头部突然疼痛,这时病人足心必然发热,这是因为胃气下行的缘故。

【注释】太阳病无论是中风症还是伤寒症,两天时本不应出现烦躁,现在反而烦躁,这是因为不能出汗而致烦躁,属于大青龙汤的适应症。不用大青龙汤发汗,反而用火疗熨背的方法,迫使大汗出,火邪入胃,胃中有热,津液枯竭,那么烦躁、谵语就必然会发生。十多天后,邪气与正气相互对峙,相持日久必然相争,相争就会出现振颤、战栗而后病解,然而病解如果不是通过出汗或下利,邪气就无从解除。如果自行下利,这是疾病将要从里解除的表现;如果自行出汗,这是疾病将要从表解除的表现。现在过了十多天,病人没有自行下利,却有想解小便而解不出,反而呕吐,又想解小便的症状,这是里证没有解除;没有自行出汗,且下身无汗,脚下怕风,这是表症没有解除。里症没有解除,大便必然干结,小便应当频数却反而不频数,由此可知水液停留在胃中,时间久了肠道必然滋润,那长时间积聚的大便自然会大量排出而病解。等到大便排出量多之后,即使小便仍然解不出,各种病症还没有解除,病人头部突然疼痛,这表明里证已解而表证还没有完全解除。表证没有完全解除,是因为用火疗迫使出汗,而腰以下没有出汗,这是上部的表证已解而下部的表证未解。所以会有小便解不出及其他下焦的病症。现在虽然里证已解,但病人头部突然疼痛,这是表证的余邪上逆所致。足心必然发热,是里证的余热向下流的缘故。谷气,就是胃气,是说胃中的热气随着大便向下流。这些病症都是由于错误地使用火疗而导致病情变化,难以用固定的常规来处理,应当诊察疾病是因何种错误治疗所导致,然后根据具体症状进行治疗就可以了。

服用桂枝汤后,出现大汗淋漓,脉象呈现洪大的情况,可再次给予桂枝汤,按照先前的服用方法。如果症状类似疟疾,一天发作两次,通过出汗必定能够解除病症,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释】服用桂枝汤后,出现大汗淋漓,疾病却没有解除,脉象洪大。如果伴有心烦口渴,那么表明表邪已经传入阳明经,这属于白虎汤的适应证。如今脉象虽然洪大但没有心烦口渴的症状,那么说明表邪仍然在太阳经,应当再次给予桂枝汤,按照先前的方法服用。再次服药后病症仍未解除,如果症状像疟疾,一天发作两次,虽然病邪较轻,但终究还是被风寒之邪所困扰,不通过出汗必定不能解除病症,所以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微微发散发卫气与营血的汗。之所以不使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是因为已经出现过大汗出的情况。

【集注】方有执说:服用桂枝汤后,症状转变为大汗出,脉象转变为洪大,这是风邪多寒邪少,风邪想要散去却被轻微的寒邪牵制,两者都不能解除,从而出现寒热如同疟疾的症状。桂枝二麻黄一汤,是着重解除风邪而相对较轻地驱散寒邪。

桂枝二麻黄一汤药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去除芦节,十六铢)、甘草(一两二铢)、杏仁(去掉皮和尖,十六枚)、生姜(切成片,一两六铢)、大枣(掰开,五枚)。

以上七味药,加入五升水,先煮麻黄一到两沸,去掉上面的浮沫,放入其他药物,煮取两升药汁,去掉药渣,温服一升,一天服用两次。

【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