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共生的语法现象探析(2 / 9)

加入书签

排布如出一辙。沈溯突然想起三天前的暴雨夜,他在实验室门口捡到的那片异常透亮的树叶——当时叶脉的纹路在路灯下泛着金属光泽,现在想来,那或许是硅文明“共生语法”在地球上的第一个实体载体。

“这些微生物在吞噬氦-3。”林夏的手指划过屏幕上的动态曲线,“它们的繁殖速度,刚好和超新星爆发的节奏同步——硅文明不是在‘教’我们语法,是在‘激活’某种早就存在于地球上的共生机制。”

沈溯的目光落在观测台的舷窗上,蓝紫色的光晕已经蔓延到整个天空,远处的城市轮廓在光晕中扭曲,像是被投入恒星熔炉的金属。他突然意识到,这场由引力波引发的“翻译”,或许不是两个文明的初次对话,而是一场跨越亿万年的“唤醒”——而他们刚刚按下了唤醒的按钮,却完全不知道接下来会面对什么。

拼凑的真相碎片,沈溯(天体物理学家),当沈溯再次调试翻译仪时,屏幕上的方程式突然开始反向运算,像是时光倒流的恒星坍缩。他注意到方程式的某个变量,与十年前母亲临终前留在笔记本上的符号完全一致——那位毕生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学者,在最后一页写下的“共生”二字,旁边画着一个与硅文明语法相同的黑洞频率图谱。

“妈当时为什么要藏这个?”沈溯摩挲着笔记本的边缘,纸页上还残留着医院消毒水的味道。他突然想起母亲去世前的那个下午,她握着沈溯的手说:“恒星的死亡不是终点,是另一种语言的开始。”那时他以为是病中的胡话,现在却成了最惊悚的线索。

林夏(生物学家),林夏的实验室里,培养皿中的微生物已经形成了肉眼可见的网状结构,它们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蓝光,像是缩小版的星河。她突然发现,这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与南极冰层下发现的亿年前微生物化石成分完全一致——那些化石的纹路里,同样刻着硅文明的“共生语法”。

“不是外星文明带来的,是地球本身就有的。”林夏的心跳越来越快,她翻出导师留下的研究日志,里面记载着一个被学术界否定的猜想: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某次超新星爆发的“语法注入”有关。而日志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老照片——照片里的年轻女人抱着婴儿,背景是沈溯母亲所在的天文台。

老陈(天体物理学者),老陈的办公室里,保险柜的门敞开着,里面放着一份1974年的绝密档案——那是“先驱者”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设计草图,上面的人类形象旁边,竟画着与硅文明语法相同的超新星节奏标记。档案的落款人是老陈的导师,而导师的名字,正是沈溯母亲的研究生导师。

“原来我们三代人,都在围着同一个谜题转。”老陈的手指划过档案上的批注,“共生语法不是沟通工具,是钥匙——用来打开地球与宇宙共生关系的钥匙。”他突然想起三天前收到的匿名邮件,附件里是一段黑洞吞噬物质的观测视频,视频的拍摄时间,正是沈溯母亲去世的那天。

未完成的“翻译”,沈溯的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一个陌生号码,来电显示的位置是银心黑洞方向——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人类的通讯信号根本无法抵达那么远的距离。他按下接听键,听筒里传来的不是声音,而是一段规律的脉冲,与翻译仪里黑洞的回应频率完全一致。

“他们在催促我们完成翻译。”老陈凑过来,手里的频谱分析仪显示,这段脉冲里包含着一组新的坐标,指向太平洋中部的马里亚纳海沟,“那里是地球最深的地方,也是氦-3浓度最高的区域——硅文明要我们去那里‘验证’语法。”

林夏突然指着培养皿尖叫起来:微生物组成的网状结构正在变形,逐渐形成了一个类似“门”的形状,门的中央,是一个与沈溯母亲笔记本上相同的“共生”符号。更诡异的是,培养皿边缘的刻度线,开始以超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