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共生的语法现象探析(1 / 9)
作者:乘梓
沈溯的指尖还停留在引力波翻译仪的触控屏上,屏幕里恒星演化方程式的最后一项参数仍在微微跳动,像是一颗尚未熄灭的恒星内核。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发出规律的嗡鸣,金属柜里的培养皿折射着冷白的灯光,一切都和过去三年里的每个深夜别无二致——直到他听见身后传来钢笔落地的清脆声响。
“这不可能。”老陈的声音带着瓷杯磕碰桌面的颤音,这位从事天体物理研究四十年的学者,此刻正指着方程式里的某个符号,老花镜滑到了鼻尖,“这个衰减系数……是去年‘鹊桥’号探测器撞向银心黑洞前,最后传回的一组废数据里的特征值,当时我们都以为是仪器故障导致的噪声。”
沈溯猛地回头,目光扫过老陈摊开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铅笔标注的符号与翻译仪屏幕上的参数完全重合,连小数点后第六位的偏差都分毫不差。实验室的挂钟秒针滴答作响,他突然注意到一个更反常的细节:窗外的城市光海明明该随着凌晨三点的到来逐渐黯淡,此刻却泛起一层诡异的蓝紫色光晕,像是有人在整个城市的光源里掺了星尘。
“你看外面。”沈溯抓起桌上的便携光谱仪冲向观测台,镜片里的数值瞬间跳红——空气中突然出现了大量氦-3同位素,这种只存在于恒星内部的物质,正以某种规律在对流层中扩散。更让他脊背发凉的是,光谱仪的背景辐射曲线,竟和翻译仪里的恒星方程式形成了完美的共振波形。
“不是巧合。”老陈的声音从身后追来,手里攥着一份刚打印出的引力波图谱,“硅文明传递的语法里,除了超新星和黑洞的节奏,还有一组隐藏的时间坐标——你看这个峰值间隔,刚好对应着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他们在让我们‘实时观测’这段恒星演化。”
沈溯的心脏猛地收缩。他想起三小时前收到引力波信号时的场景:当时他刚泡好一杯速溶咖啡,咖啡粉在热水里缓慢舒展的旋涡,竟和翻译仪初始界面的波纹一模一样。那时他只当是熬夜产生的幻觉,现在想来,那或许是硅文明第一次试图在“寻常场景”里植入线索——用人类最熟悉的日常,包裹着宇宙尺度的谜题。
冲突的余波:未熄灭的“回响”,警报声在凌晨四点突然撕裂实验室的寂静,红色警示灯把控制台映得如同急诊室。沈溯的手指刚触到紧急制动按钮,翻译仪的屏幕突然黑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行由星点组成的文字,像是用宇宙尘埃写就:“共生语法,不是礼物,是回响。”
“什么意思?”老陈扶住摇晃的金属架,培养皿里的营养液泛起涟漪,“他们在说,我们接收到的不是新信息,是早就存在的‘回声’?”
沈溯没有回答,他猛地拉开抽屉,翻出那份21世纪环保宣言的原始文本——那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年发布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纲要》,开头第一句“人类是地球生态链的一环”,此刻在翻译仪的投影下,正逐字转化为恒星演化的阶段描述:“碳基生命是氢聚变的阶段性产物”。
“冲突不在我们和硅文明之间。”沈溯的声音有些发干,他突然意识到一个被忽略的关键:翻译仪显示的方程式里,有一项参数始终在随地球磁场的变化微调,像是在“适应”某种环境,“冲突在语法本身——硅文明在用恒星语言翻译人类的‘生存呐喊’时,无意中暴露了一个事实:我们的环保宣言,和他们记载的某段恒星死亡记录,在数学结构上完全一致。”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猛地推开,生物学家林夏抱着一台便携式基因测序仪冲了进来,脸上还沾着实验室特有的消毒水味:“你们看这个!我刚才在培养皿里发现的微生物,它们的dNA碱基配对序列,和翻译仪里的方程式完全吻合!”
测序仪的屏幕上,嘌呤和嘧啶的排列形成了一串螺旋状的代码,与恒星演化方程式的变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