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3 / 7)

加入书签

。” 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紧张,“我之前读过刘老师关于乡土文学研究的论文,特别受启发,这是我的论文,想请您多提提意见。” 刘教授接过论文,翻了几页,笑着说:“年轻人有想法,这个研究视角挺新颖的,回头我仔细看看,有什么问题再跟你联系。” 林舟连忙递上名片,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从那以后,林舟每次参加学术会议,都会提前了解参会学者的研究方向,准备好针对性的交流话题。有一次,他在一个关于 “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 的会议上,遇到了《文艺研究》的编辑张老师。林舟知道《文艺研究》是 CSSCI 顶级期刊,他之前投过两次都被拒了。会议间隙,他主动跟张老师聊起自己对新媒体文学的研究,还结合自己的论文谈了一些看法。张老师听得很认真,最后说:“你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下次可以把论文直接发给我,我帮你看看。”

    那次会议结束后,林舟把自己修改好的论文发给了张老师。两个月后,他收到了《文艺研究》的用稿通知。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周教授时,周教授笑着说:“你看,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学术圈虽然讲究人脉,但更看重真才实学,你有实力,再主动一点,自然会有人愿意帮你。” 林舟点点头,他知道,自己已经慢慢学会了在雨林里寻找食物和水源,不再是那个只会被动等待的迷路者。

    三、向内扎根:熬夜改稿的 “笨功夫”

    成为访问学者后,林舟虽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记得刚读博时,导师跟他说过:“靠山山倒,依墙墙塌,再厉害的导师也不能替你写论文,最终还是得靠自己。” 这句话,成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座右铭。

    在南京大学的一年里,林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写论文和申请课题上。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去图书馆占座,一直待到晚上十点闭馆,回到宿舍后还要继续修改论文到凌晨一两点。有时候思路卡壳,他就拿着草稿纸在校园里转圈,直到想出解决办法才回去。有一次,为了修改一篇关于现当代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论文,他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最后实在撑不住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脸上还沾着墨水。

    那段时间,周教授的组会每周都会如期举行,每次林舟都会带着自己写好的论文初稿去参加。组会上,其他同学和访问学者的批评意见往往很尖锐,有时候会把他的论文批得一无是处。有一次,一个博士生指出他的论文在数据论证上存在漏洞,还举了好几个反例,林舟当时脸都红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他知道,这些批评是宝贵的,能帮他发现自己看不到的问题。

    组会结束后,林舟会把大家的意见一条一条记下来,然后逐字逐句地修改论文。有一篇论文,他前前后后修改了十五遍,从研究框架到论证方法,几乎改了个遍。最后一次修改时,他发现自己之前引用的一个重要文献有误,为了核实这个文献,他特意坐高铁去了上海图书馆,在古籍部里泡了整整一天,才找到准确的出处。当他把修改好的论文发给周教授时,周教授在邮件里回复:“这篇论文已经达到了核心期刊的水平,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除了写论文,林舟还积极申请各种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