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2 / 7)
而且不排斥背景普通的青年教师。可怎么联系上周教授呢?林舟手里只有周教授发表在期刊上的邮箱地址,连一个中间人都没有。
那段时间,林舟几乎把周教授近五年的论文都读了个遍,还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甚至连周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论文都下载下来研究。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邮件,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周教授研究方向的理解,还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合作研究思路,最后才小心翼翼地表达了想申请访问学者的意愿。邮件发出去的那天晚上,林舟失眠了,他既怕石沉大海,又怕得到的是敷衍的拒绝。
没想到三天后,他竟然收到了周教授的回信。邮件很短,只有两百多字,但语气很温和,说他提出的研究思路很有价值,让他准备一份详细的个人简历和研究计划。林舟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他立刻请假回了一趟老家,把父母攒的五万块钱取了出来,访问学者没有工资,还得自己承担学费和生活费,可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破局机会。
准备材料的过程比他想象的更艰难。周教授要求研究计划必须结合当下的学术热点,还要有具体的可行性分析。林舟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修改了十几遍才敢发给周教授。中间有一次,周教授指出他的研究方法存在漏洞,林舟连夜坐高铁去了南京,在周教授的办公室外等了三个小时,才得到十分钟的指导。那天南京下着大雨,林舟从周教授的办公楼出来,浑身都湿透了,可心里却像揣着一团火。他知道,自己离那棵 “大树” 越来越近了。
三个月后,林舟收到了南京大学的访问学者录取通知书。出发去南京的前一天,他请办公室的同事吃饭,王老师端着酒杯意味深长地说:“小林啊,你这步棋走对了,以后可得多跟周教授走动走动。” 林舟笑着点头,心里却很清楚,这只是他在雨林里找到的第一处水源,后面的路还长得很。
二、向外突围:学术会议上的 “破冰”
在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日子,让林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周教授虽然忙,但每次组会都会带着他们这些访问学者一起参加,还会把他们介绍给其他高校的学者。林舟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学术圈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审稿意见,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但他很快发现,光靠周教授的介绍还不够。周教授门下有十几个学生和访问学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还得靠自己主动。于是,他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从最初的不敢说话,到后来能主动找同行交流,林舟花了整整半年时间。
记得第一次参加全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时,林舟提前做了很多准备,不仅把自己的论文打印了几十份,还准备了精心设计的名片。可到了会议现场,他还是慌了神。看着那些在会场上谈笑风生的学者,有的是名校的教授,有的是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十几篇论文的青年才俊,林舟手里的名片都被攥得皱巴巴的。他在会场里转了半天,也没敢把名片递出去一张,最后只能坐在角落里,默默听着别人的发言。
会议的茶歇时间,林舟看到周教授正在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教授聊天,他深吸一口气,端着咖啡走了过去。“周老师,刘老师,您好,我是林舟,是周老师今年带的访问学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