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逐梦沙河经验,赶赴阳光新程(3 / 11)

加入书签

方优化,机械学院负责生产设备改造,自动化学院负责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环境学院负责废气废水处理技术。这个跨学科团队很快就拿出了成果,针对汽车玻璃的 “低辐射镀膜技术”,让玻璃的隔热性能提升了 40%;针对电子玻璃的 “超薄玻璃成型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记得有一次,一家汽车玻璃企业急需解决 “玻璃弯曲成型精度” 的问题,团队里的机械学院李教授和材料学院王教授一起驻场,连续一周泡在车间里,反复调整模具参数和玻璃加热曲线。最终,成型精度从 ±0.5mm 提升到 ±0.2mm,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老板握着程处长的手说:“你们研究院不是来‘卖技术’的,是来跟我们一起‘解决问题’的!”

    (三)“暖起来” 的保障:让驻外人员安心

    程处长常说:“研究院的核心是人,只有让驻外人员安心,才能让研究院有活力。” 当时,沙河玻璃研究院有 8 名常驻科研人员,大多是 30 岁左右的青年教师,面临着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问题。程处长主动向学校争取政策支持,最终敲定了三项保障措施:

    一是职称评定倾斜:驻外人员在研究院的技术转化成果,可折算为校内科研考核指标,比如 “促成一项技术转化合同,等同于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二是子女入学协调:程处长跟沙河市教育局沟通,为驻外人员子女争取到了当地优质中小学的入学名额,解决了 “后顾之忧”;三是生活保障升级:研究院租了一套带厨房和活动室的公寓,配备了洗衣机、空调等家电,还定期组织驻外人员家属来沙河探亲,报销往返路费。

    当时在研究院驻场的青年教师小赵,原本担心 “驻外影响职称评定”,但他在沙河促成了 3 项技术转化,最终顺利评上了副教授。他后来跟我说:“程处长让我们觉得,驻外不是‘被边缘化’,而是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正是靠着这样 “接地气” 的做法,沙河玻璃研究院在短短 5 年内就成为了沙河玻璃产业的 “技术引擎”:累计促成技术转化项目 23 项,带动当地玻璃企业新增产值 50 多亿元,帮助 12 家企业通过环保验收,学校材料学科的影响力也因此跻身全国前列。程处长常说:“驻外研究院的成功,不是看建了多少大楼,而是看解决了多少问题 ,解决了地方产业的问题,就是解决了学校学科发展的问题;解决了驻外人员的问题,就是解决了研究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异地驻外的深层逻辑:资源、学科与责任的共振

    翻开《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报告,“原因分析” 部分的四个维度 —— 拓展资源与合作机会、提升学科影响力、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程处长的沙河玻璃研究院案例里,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而学校布局 30 多个驻外研究院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