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逐梦沙河经验,赶赴阳光新程(2 / 11)

加入书签

sp;—— 要把报告里的 “思考” 变成 “行动”,要把前辈的经验变成实践的指南,更要为学校未来的驻外研究院发展,趟出一条可行的路。

    二、沙河往事:程处长与玻璃研究院的 “破局之道”

    提到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的成功经验,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领导程处长和他牵头创办的沙河玻璃研究院。那是 2010年,沙河还是全国有名的 “玻璃产业基地”,但也是 “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 的代名词,当地有大小玻璃厂 200 多家,大多采用传统的浮法玻璃生产工艺,熔窑能耗比行业先进水平高 15%,次品率超过 18%,环保指标频频不达标。当时学校材料学院的玻璃材料研究团队已有多项技术成果,但一直 “待在实验室里”,难以落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程处长主动向学校申请,要去沙河创办玻璃研究院。

    (一)“蹲出来” 的需求:把实验室建在车间里

    程处长刚到沙河的时候,没先租办公室,而是揣着一个笔记本,在玻璃厂区转了半个月。我当时就听陪同他“蹲点调研”的人说:每天早上 7 点就到玻璃厂门口等工人上班,跟着车间主任进熔窑车间,里面温度高达 40 多摄氏度,热浪裹着粉尘扑面而来,我们穿的工作服不到半小时就湿透了。程处长却毫不在意,一会儿蹲在熔窑边看火候,一会儿跟老师傅聊 “玻璃液澄清时间”,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细节:“某厂熔窑温度波动 ±5℃,导致玻璃平整度差”“某企业生产的建筑玻璃透光率仅 85%,达不到节能标准”“工人反映‘新技术学不会,怕影响生产’”。

    有一次,我们在一家小型玻璃厂调研,厂长叹着气说:“不是不想升级技术,可我们试过引进外地的设备,结果工人操作不了,最后设备都成了摆设。” 程处长当即拍板:“研究院不搞‘高大上’的空架子,就建在你们厂旁边,我们的科研人员跟工人一起上班,手把手教技术。”

    就这样,沙河玻璃研究院的第一个 “车间实验室” 在这家小厂落地了。材料学院的老师每周驻场 3 天,一边帮厂里调试熔窑温度控制系统,一边给工人做技术培训。三个月后,这家厂的熔窑能耗降低了 12%,次品率降到了 8% 以下。消息传开后,周边的玻璃厂纷纷主动找上门,希望跟研究院合作。

    (二)“跨出来” 的团队:打破学科壁垒

    沙河玻璃产业的痛点不止于生产工艺,还有 “产品单一” 的问题,当地大多生产建筑玻璃,附加值低,而汽车玻璃、电子玻璃等高端产品几乎是空白。程处长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材料学院的力量不够,必须组建跨学科团队。

    他牵头协调了学校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环境学院的专家,成立了 “高端玻璃技术研发中心”:材料学院负责玻璃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